□淦家閱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持續快速的發展,汽車產銷量保持良好的增長趨勢,同時也拉動整車物流運輸業的迅猛發展。在汽車生產企業的銷售環節,整車物流的到車及時率和運輸安全性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終端客戶的滿意度,且影響公司內部整車生產的產銷協調準確率、庫存周轉速度和整車資產安全。因此,加強汽車企業整車物流業務的內部控制建設極其重要。
承運能力匱乏。物流行業準入門檻較低,行業內規模分層明顯,實力差距懸殊。各物流企業擁有的自有車輛以及可調動的外協車輛資源直接決定著其運輸能力。尤其在道路運輸新政策頒布執行之后,不合規車輛需按比例退出,政策是否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各運輸企業普遍持觀望態度,購車計劃較為謹慎。與此同時,各省份加強道路執法,嚴把高速公路入口,對擬進入的“雙排車”一律勸退,不聽從勸返的,依法處罰并現場切割。若恰逢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銷售旺季,各主機廠紛紛加大運量,合規車購買未跟上,改裝車切割減低運輸能力將成為現階段面臨的最大難題。這些對運輸企業帶來的挑戰,最終會影響汽車企業的運力保障及終端銷售,易造成庫存積壓,進而影響生產。
資金墊付能力弱。通常行業內運費不預先支付款項,待實際發生后結算費用,并且為了保證合同的履行,物流企業需支付與其預估承運量相匹配的履約保證金。物流企業需要在支付人工工資、油費、過路費的同時,還要考慮購車計劃。對于中小規模的物流企業而言,資金墊付能力弱會影響其運輸線路的選擇,保利潤空間大的線路、舍虧本甚至微利的線路。
運輸質量堪憂。物流企業負責從商品車裝車開始到運達指定收貨地,并完成卸車交付給指定方簽收為止的車輛安全。常見的運輸質量問題為裝車時捆綁不符合要求,工作人員在商品車內吸煙飲食、亂扔垃圾、污染車輛內飾,卸車后人工地跑運輸增加刮擦風險。據統計,2015年整車運輸安全事故中,約23%的整車物流企業發生5次以上的安全事故、38%的企業發生1-5次。
信息化程度低。目前我國整車物流行業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問題,雖然TMS、GPS、WMS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但在應用過程中仍受到限制,例如GPS設備自身弱點造成反饋信息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移動APP的查詢開發仍不普及,經銷商無法實時獲取車輛在途信息。在大數據、云計算的信息時代,物流行業沒有實現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與汽車企業形成信息對接,不利于資源整合,提高效率,縮短交貨時間。此外,許多物流企業仍依靠傳統方式進行人工結算,大大影響結算效率和準確性。
行業風險。通過上述行業現狀分析主要存在三方面風險:承運能力與整車銷量不匹配風險;運輸質量和運輸安全性的風險;物流運輸信息化程度低,車輛運輸信息不能及時與汽車企業信息對接風險等。
招標風險。物流招標存在串標、圍標現象,惡意競爭、破壞市場招標秩序等現象,整車物流企業主要依托著主機廠布局、交通樞紐而發展建立,物流企業間也存在著合作幫運關系,企業間人員的流動性也較大。簡單來說,存在復雜關聯的企業,或者各企業員工之間的親密關系都容易導致招標現場出現串標、圍標的現象,破壞競標現場秩序。在目前雙排車改單排車、單排車變合規車的發展趨勢下,運輸車的裝載能力減弱直接導致單臺運費上升,但裝載量差異大的現狀使得計價基準難確定,各物流企業一時間難以明確新運輸車型的運價。部分物流公司為了生存、尋求回流資源,不惜犧牲自身利益,展開低價惡意競爭,破壞行業價格體系,造成局部運力供求不平衡。
運價不合理導致運費結算不準確風險。對于整車物流而言,影響運價的主要因素為單價和里程。單價通常通過招標確定價格的合理性,因油價波動、承載車輛變動影響實際運費單價,招標后需對價格進行有效管理確保運費價格公允,使得物流企業和汽車企業保持雙贏的局面。
物流運輸方式的結構比例不合理風險。據統計,我國乘用車整車物流以公路運輸為主,占比約為80%,鐵路和水路運輸為輔。自“9·21治超”以來,公路運輸運力明顯下滑,各汽車企業不得不從公路運輸轉向鐵路和水路運輸,一時間造成鐵水資源緊俏,整車物流運輸模式面臨較大變化,因此需結合銷售訂單要求的時效性、運費成本結構的合理性等因素有效平衡多種物流運輸方式的結構比例關系。
根據物流行業現狀和汽車企業物流運輸業務存在的主要風險,要有效識別汽車企業整車運輸業務的關鍵控制點,建立健全汽車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規避物流業務的運營風險。
建立健全物流制度體系,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和效果。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辦法》,通過制定運輸質量標準、標準作業流程、標準運輸時間、考核評價方式等規范整車物流運輸業務,通過加強對物流商的宣貫、業務的過程控制以及全環節責任考核,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和效果,減少運輸業務風險。建立和完善《商品車交接管理辦法》,通過規范商品車交接管理,明確汽車企業和物流商、經銷商和物流商在交車環節的責任,以及質損界定和處理等。
優化業務流程,運用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合理授權等措施,降低物流運輸業務風險,合理保證運價的真實性。其中在規避價格管理風險和運費結算風險方面,主要通過建立價格管理機制和優化業務流程進行保障。一是建立價格管理機制。油價聯動機制,因運費價格受油價影響顯著,通過采用定期結合市場油價波動,相應調整運價;運費結算系數調整機制,治超過渡期間不同裝載力的運輸車,組織調研和成本測算,確定各車型結算系數,有效保證運價的合理性;里程定期更新機制,針對日益發達的交通網絡,每年對里程進行全面復核調整。二是優化業務流程。在運輸里程定期更新流程中,通過優化業務部門、集團專業主管部門、財務部門等部門的職責權限,對結算里程進行審批,合理保證里程更新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在運費結算付款流程,通過合理設置審批權限,每筆運費支付都需要根據授權權限進行審批,以確保費用支付準確無誤。
優化招標管理流程,完善物流招標管理方案,有效控制物流招標風險。強化招標前期控制,合理設置供應商準入門檻,合理設置招標方案,從源頭控制串標和圍標風險。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招標程序引入優質供應商,明確承運商資質條件,如自有車輛數、注冊資金等,以確保整車運輸執行期間運輸能力及資金墊付能力;按要求對報名單位進行資格初審、考察和終審,在資格審核時嚴格關注歷史合作中的黑名單及關聯方企業,加強現場考察與交流,實地了解各企業業務操作流程,并與一線物流企業交流針對國家政策、趨勢變化的應對,篩選符合要求的供應商,從源頭控制招標現場串標、圍標的風險;合理設計標段、通過制定內部控制價、加強招標現場過程管控等措施,合理保證招標結果的公正性和運價的合理性。
采用多種運輸方式聯運模式,優化運輸結構,在保障承運能力的前提下有效控制運輸成本。面對公路治超的現狀,及時調整運輸策略,充分利用期沿海沿江的資源優勢,發展江運、海運,對于偏遠地區,利用鐵路大批量、時效快、全天候、安全性高、長距離的優勢,逐步推進發展公鐵水多式聯運模式,提高鐵、水運的份額。優化運輸線路,調整運輸模式比例,在及時發運的情況下合理降低運輸成本。
加強汽車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在物流企業具備TMS、WMS、GPS系統的前提下,讓汽車企業獲取其數據查詢權限,同時鼓勵汽車企業開發對應的物流系統移動APP端,建立有效的物流信息共享平臺,使經銷商隨時隨地能了解車輛位置,提高交付準時率及客戶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