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杰
時節對農業的影響中,至少有以下三點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注重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警惕資本驅動下的農業風口,關注小農戶的發展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積累形成的關于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傳統農業社會指導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起居的時間準繩。在節氣應用實踐中,產生了很多反映農業時令和人民日常生活的農諺,如“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紅了皮”“麥黃蟹,豆黃鱉”“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也催生了許多詩詞佳句,如“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隨著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再向信息社會的快速邁進,節氣的時間準繩作用已大大削弱。在菜市場、水果店,往往一年到頭“四季如春”,除了極少數的時令果蔬能讓人感覺到我們所處的時節,不符合時節甚至是反季節的食物隨處可見,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番茄黃瓜、寒冬臘月也能買到草莓西瓜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么時候吃什么東西,所謂“不時不食”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理念日漸式微。撇開該不該“食不時”的養生意義,或者“食不時”好不好的價值判斷,從時節對農業的影響中,至少有以下三點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注重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六月荷花別樣紅”,花什么時候開是有季節的。若想讓花提前或者延后開放,勢必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根據報道,在2016年杭州G20期間,為了讓全世界友人有機會一睹西湖荷花的風采,采用了藕種冷藏休眠的方法,適當推遲種植時間,成功讓荷花在9月盛開。花卉種植如此,其他農產品種植也如此,最典型的如香椿。香椿是典型的“春菜”,季節性強,只有每年開春谷雨前后的三四月份才能采摘到新鮮香椿芽。然而,有人借助于科技,大大延長了香椿上市的季節。近期央視七套《農廣天地》報道,山東曲阜一農民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研發出了露天種植高產出的香椿露天矮化密植技術和采摘期延長到9月份的香椿變異新類型,實現了從春節一直到9月都可進行香椿芽采摘,創造了千萬元銷售額,帶動形成一方產業,成為鄉村致富的帶頭人。
警惕資本驅動下的農業風口。反季節的農產品充分利用了時間的價值,通過時間差,提高了農產品在某一時間段的稀缺性,從而形成比平時高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市場價格,容易受到資本的關注,甚至瘋狂的追逐。但我們不應該忘記前幾年在“炒蒜團”等資本的驅動下形成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現象,風口過后,“一地雞毛”、滿地狼藉,使農業發展陷入“谷賤傷農”的邏輯怪圈,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農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應該說,當前涌向農業的資金不是“太多了”,而恰恰是“太少了”,但以形成風口進而吸引資本涌入的方式卻是極需提高警惕的。如“網紅”產品小龍蝦近兩年來受到資本的極力追捧,2015年以來融資創近億元,號稱“下一個風口”。根據農業部《2017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我國小龍蝦產業年產值超過1400億元。但小龍蝦養殖季節性較強,“賺四個月、虧四個月、平四個月”是小龍蝦行業的普遍情況,在資本“快速做大”逐利要求的驅動下,小龍蝦行業是否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尤其值得關注。
關注小農戶的發展。小農戶占農民群體的大多數,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基本國情。目前,我國仍有2.6億農戶,其中2.3億戶是承包農戶。小農戶運用農業科技的先天能力不強,是天然的“弱勢群體”,在發展產業上缺錢、缺人、缺技術,只能更多的“靠天吃飯、坐地求財”。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資本涌入農業,對小農戶產生了擠出效應,沒有幫助反而限制了小農戶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下鄉,代替老鄉;富了老板,窮了老鄉”的現象。可以說,小農戶發展是鄉村振興短板中的短板,尤需高度重視和關注。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作為曾經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凝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長期經驗和群體智慧。從這一古老智慧中挖掘發現現代啟示,或許是我們今天關注二十四節氣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