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劍國
新時期,慈溪接軌上海“天時、地利、人和”。為貫徹習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作出的“八八戰略”關于“主動接軌上海”決策部署,尋找“接軌上海、服務寧波、建設長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對策舉措,助推“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筆者就接軌上海有關工作開展了調研,提出了幾點實踐中的思考。
新時期,慈溪接軌上海“天時、地利、人和”。
區域協同發展有利對接融入。國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并將慈溪市列為9座中等城市之一。長三角地區推進城市群建設,首先在于健全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加速推進同城化,這將進一步拉近全市與上海、以及鄰滬周邊地區的距離,加快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步伐。同時《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明確提出要主動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對周邊而言,就要在交通、城市環境、資源要素、平臺等方面加快與上海對接,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慈溪處在寧波大都市圈北部,與上海距離最近,隨著寧波對接上海工作的實施,有利于將慈溪打造成為寧波對接上海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成為寧波與上海之間海陸空的通道節點。
上海城市功能溢出有利對標承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提出上海將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是打造創新、人文和生態之城。資源配置、科技創新、門戶樞紐、投資管理、專業服務、高端制造、信息集散、文化交流等“八大核心功能”將加強,有利于慈溪對標連接核心功能,完善慈溪產業鏈、價值鏈和城市功能鏈,提升全市產業和城市檔次。一般加工貿易、大規模的交易市場、區域性物流倉儲、普通醫療和教育機構、一般研發和服務產業等非核心功能將向郊區以及更大區域范圍疏解,有利于慈溪揚長避短,承接部分高端疏解產業,促進群眾得實惠。
上海各類要素集聚有利嫁接嵌入。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將進一步促進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向上海集聚,有利于慈溪嵌入上海各類先進生產力鏈條,加快自身發展。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將進一步集中以人才和研發為核心的軟性先進科技要素,而創新成果應用環節將向外轉移,憑借全市制造業優勢,加快與上海科技對接,有利于慈溪加快制造大市向智造強市轉變。自貿區金融改革,金融服務業向民營資本和外資機構全面放開,各路資金加快向上海集聚,有利全市引進各種證券、基金、信貸、保險等業務,拓寬民企融資渠道、加快實體經濟發展。上海各類人才集聚,有利于倒逼改進引才、用才思路,積極在上海建設人才飛地,以“孵化飛地”服務本地企業。
抓住機遇,接軌上海,是慈溪參與長三角城市群建設繼而服務全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開發戰略的需要,是服務寧波名城名都、寧波都市圈建設的需要,是加快推進慈溪新一輪改革創新、贏得新一輪發展的主動需要。要把接軌上海機遇轉化為慈溪新一輪發展優勢。
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更加主動、開放、舍得的理念。接軌上海,首先在于解放思想、理念先行。主動服務理念。以上海的需求為出發點,從服務供給側改革著手,扮演好服務角色。協同共享理念。重理慈溪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明確“我是什么、我有什么、我該怎么做”,努力成為長三角經濟整合中的最佳配角、創新活力城市價值鏈分工中的最佳節點、灣區經濟的最佳助攻手,確立區域協同的應有戰略地位。建立跨區域利益分享機制,實現價值共享、合作共贏。開放包容理念。拆除各種籬笆圍墻,積極倡導“來了就是慈溪的”包容心胸、“只求所用不求所在的‘飛地’思維”,以開放的姿態接受上海先進生產力的整合。整體系統理念。避免急功近利,就經濟論經濟、就城市論城市,就項目論項目,變單一、分散、零星、碎片對接為全面、集中、整體、系統對接,不斷提高對接實際效果。
積極謀劃即將到來的高鐵經濟時代,牢牢抓住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天賜良機。“高鐵一開,財富就來”,爭取滬嘉甬鐵路在慈溪過境設站是接軌上海、實現滬慈兩城同城效應的基礎。配合助攻。建立精干隊伍,開展有效務實工作,并與杭州灣新區加強合作與協調。營造氛圍。通過報紙、電臺等宣傳高鐵概念、講好“高鐵故事”,迎接高鐵經濟時代的到來。做好前期。積極做好高鐵經濟時代前瞻性規劃,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等。完善自身交通。按照便捷、快速、通達要求,對慈溪交通進行一次全方位的重新規劃,提出內連外通交通體系方案。
以實施“UP”行動為載體,打造杭州灣灣區的區域聯動示范地。接軌上海,能夠吸引上海,關鍵在于練好內功、做強自身。實施慈溪“UP”(向上)行動。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參與區域協同發展和差異化競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人優我特。響亮提出“慈溪不舉、杭州灣難興”的口號,積極扮演好灣區協同示范角色,努力在發展灣區經濟中走在前列,提高接軌上海所需的份量。充分利用慈溪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充裕的有利條件,積極嵌入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分工體系,深入做好“三經濟、三制造”文章。“三經濟”,即民營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三制造”,即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健康制造,推動一產綠色健康化、二產智能高端化、三產共享國際化。千方百計嵌入上海城市功能鏈。瞄準上海城市“八大功能”,努力做到“八個有”:資源配置-有空間,科技創新-有轉化,門戶樞紐-有對接,投資管理-有項目,專業服務-有對象,高端制造-有嫁接,信息集散-有連接,文化交流-有優勢。針對上海非城市核心功能疏解,積極做好交易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產業、一般研發和服務產業、數據后臺服務等疏解項目的承接,建設非核心功能疏解“飛地”,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融入周邊。加快推進慈溪沿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海灣與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形成北融杭州灣新區、東應寧波-舟山港、西達杭州、南接甬臺溫,服務寧波的港海橋協調聯動發展、海陸空齊頭并進的格局。編制區域協同發展規劃。抓緊接軌融入上海、參與灣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做到有預見、預案,有共識、共同行動,政府市場雙向感知,敢于暢想、敢于追逐夢想。
推進以市場運作、利益共享、要素導入為特征的平臺建設,不斷推動園區開發向3.0版本升級。創新平臺開發是承接上海先進要素關鍵所在。創新開發理念。各類開發區建設要跳出“招之即安、按圖索驥”的工業經濟思維、土地開發思維模式,堅持資源、科技、服務、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導入為先原則和“生態化、鏈接化、獨特化、綜合化、引領化”理念,把產業建鏈、政府監管創新、招商體制突破、商務環境改良、發展成本降低等集成于3.0版本園區開發建設。深化合作形式。積極學習上海張江開發區、金橋開發區、漕河涇開發區等先進管理理念,推動兩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雙方園區互相掛牌等,開展友好協作。堅持市場運作,以項目為載體,以資本為紐帶,努力引進大基金公司,提升園區開發效率和檔次。通過互派人員、相互兼職,深入開展技術業務指導、咨詢服務。探索互利合作政策舉措。對于上海因商務成本高、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遷出來慈,而本身技術含量高、對慈溪產業提升有幫助的企業,學習借鑒鄰滬周邊地區做法,積極探索稅收分享機制。改進招商方式。著眼園區開發中產業的建鏈、補鏈、強鏈,完善招商機制,積極開展“點對面、點對線、面對面”招商引資工作。
圍繞金融、科技、人才等重點,打造先進要素為我所用的制度環境。加快慈溪新一輪發展,金融是“關鍵先生”,科技是有力支撐,人才是根本保障,創客是“出色導演”,制度是堅強后盾。金融。緊盯上海自貿區關于金融制度創新的成果,圍繞證券、基金、保險、信貸等深入開展合作。積極引進上海券商,服務于企業上市掛牌和股改;引進上海實力型投資機構和資產管理公司,鼓勵其參與資產重組、“兩鏈”風險化解、不良資產處置等,與政府產業基金相嫁接,加快各類專項基金的設立和運作;積極開展好寧波保險城市試點,推進保險服務改革創新,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以產融合作試點為契機,不斷優化全市金融生態環境,金融部門要抓好金融普惠政策落地工作,吸引上海各路資金對全市產業的更多投資。科技。緊盯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有關動向,積極打造“研發在上海、轉化在慈溪”的科技產業化模式,推動一批科技孵化項目、產業轉移項目在慈溪落地,并在轉化率、創業率、成長率、成活率和成功率上下功夫。人才。針對普遍反映的上海來慈溪創業人才因環境留住難的情況,積極開展柔性引才,鼓勵企業在上海建設孵化飛地,落實相關政策,對于企業在孵化飛地中聘用的上海專家給予慈溪人才同等政策。創客空間。建立健全創客空間孵化機制,充實眾創空間的要素功能,完善“創客+基金+孵化+加速+投產”產業鏈條,加快創新項目孵化。制度。積極學習上海自貿區關于制度創新的做法,努力打造像上海一樣的政府服務環境,特別是在干部干事擔當上,學習上海做法,積極倡導“多為大局擔責任,少為自身留退路”的創業氛圍,真正使各級干部大膽闖、大膽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