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瀟

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是自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重要指示的創新實踐,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常態下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統籌發展大局出發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選擇。自2015年浙江正式啟動實施特色小鎮工作以來,通過3年的培育創建,特色小鎮已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體制創新和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樣板。2017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將浙江特色小鎮的建設理念、發展實質和創新經驗納入文件并向全國推廣。
為實現特色小鎮高質量、高水準建設,嚴格落實“寬進嚴定”的創建達標要求,加快形成“創建一批、培育一批、驗收命名一批”的特色小鎮建設格局,確保浙江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由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組織,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共同起草了全國首個省級地方標準《特色小鎮評定規范》,并于2018年1月29日正式實施。
《規范》的制定,為浙江省特色小鎮的驗收命名,提供了科學、規范、可操作的評定方法,有利于提升浙江省特色小鎮的建設水平,打造具有高度示范意義的特色小鎮。同時,《規范》的制定,也是對浙江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經驗凝練,是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升級和進階,為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提供規范性指導,為省級部門、地方政府、小鎮主體、小鎮參與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等提供特色小鎮的標準化內涵。最后,《規范》的制定也可以為全國范圍內的“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規范》在制定過程中,標準起草小組重點收集了與特色小鎮建設有關的國家、省、市相關政策、標準、報道及相關學術論文、著作等文字材料,并赴全省各地開展多次實地調研,與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以及各地市發改委、特色小鎮創建主體進行充分對接,搜集了百余份相關資料。在基礎資料和調研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研討,確定《規范》框架。同時,標準起草小組選取了一批特色小鎮創建主體,根據《規范》開展評定得分模擬,從得分模擬情況看,多數特色小鎮得分在600分左右,體現了《規范》具有“跳一跳可摘桃”的要求,符合特色小鎮高標準的創建導向。
一
《規范》堅持以產業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實績為標準,對特色小鎮的評定提出了基本條件、主要程序、指標構成、評分方法等綜合評定辦法。
首先,《規范》明確了特色小鎮評定的基本條件。即什么樣的特色小鎮可以參加評定,具體提出了5點要求。一是創建時間要求,明確只有正式列入省級創建名單3年后,可以申請評定;二是投資總量要求,明確根據不同產業類型,小鎮累計投資總量達到30億元或50億元以上,可以申請評定;三是特色產業投資占比要求,明確特色產業投資比重達到70%以上,可以申請評定;四是景區創建要求,明確旅游產業特色小鎮通過4A級景區評定,其它產業特色小鎮通過3A級景區評定或4A級景區景觀資源評估,可以申請評定;五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目標基本完成,在社會上有較大的知名度,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公認度,可以申請評定。
其次,《規范》明確了特色小鎮評定的主要程序。一是申請評定的特色小鎮創建對象,根據《規范》要求,開展自評工作,并由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向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行文,提交評定申請和所在設區市主管部門對特色小鎮的初驗報告。二是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申報數據的審核,并組織專家團隊開展實地踏勘,綜合評分后,形成最終評定報告。三是明確首次評定未通過的特色小鎮,一年內可申請一次復評。
再次,《規范》明確了特色小鎮評定的指標構成。《規范》提出了“1+X”的評定指標體系,共1000分。“1”是指共性指標,共400分,由功能“聚而合”(200分)、形態“小而美”(100分)、體制“新而活”(100分)等三大指標構成。其中,功能“聚而合”由社區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等三塊內容構成;形態“小而美”由生態建設、形象魅力等兩塊內容構成;體制“新而活”由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等三塊內容構成。“X”是指特色指標,共600分,由產業“特而強”(550分)和開放性創新特色工作(50分)兩大指標構成。其中,產業“特而強”指標根據8類不同產業特征,設置具體指標;開放性創新特色工作為50分,不設具體格式內容,由申報驗收小鎮自主申報最具特色和亮點的建設成效。
最后,《規范》明確了特色小鎮評定的評分方法。一是將特色小鎮1000分的評定分值,按照指標的不同性質和不同行業,設定不同的評分標準。二是明確了評價指標的數據來源,落實了數據的材料支撐要求,以及材料的提供單位。三是明確申請評定的特色小鎮,得分在800分及以上的通過評定,成為浙江省省級特色小鎮。
二
回顧本次《規范》的制定,重點體現了以下五個方面的要求:
突出特色個性,注重分類評定。一是提出了由共性指標和特色指標組成的評定指標體系;其中特色指標充分考慮8類特色小鎮產業發展聚焦的細分領域,在指標的內容、數量和分值等方面進行差異化設置。二是積極鼓勵小鎮打造個性美,圍繞形態“小而美”,強調小鎮建設應與產業定位及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設置了核心區形態、建筑風貌、視覺識別系統等體現小鎮形象魅力的具體指標。
突出產業核心,注重經濟培育。一是突出產業發展的核心地位,打破評分體系的平均主義,將產業“特而強”作為第一權重指標,占總分的55%。二是突出小鎮在產業鏈升級中的“強鏈”“補鏈”“拓鏈”作用,設置了輻射帶動指標,體現小鎮經濟的輸出帶動效應。
突出質量示范,注重高端引領。一是設置剛性要求。依據《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導則》中的要求,將固定資產投資額、特色產業投資占比、景區建設、創建時間等指標作為申請評定的前置要求。二是體現高端發展。在評定內容中,圍繞高端產業或傳統產業的高端定位,設置了產業技術領先、專業企業入駐、科技創新、智能應用、人才集聚等相關指標,分值權重超過三分之一。三是注重產出和帶動能力。設置了體現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和引領帶動作用等內容的指標。
突出改革創新,注重市場主體。一是注重體現功能創新。根據“三生融合”的理念,圍繞功能“聚而合”設置了體現社區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的具體指標。二是注重機制創新。將機制“新而活”作為第三個共性指標,設置了體現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具體指標。三是注重突出科技創新。設置了體現技術領先、科研合作深度、科技創新水平、創新創意發展等內容的指標。四是注重自主創新。在特色指標中設置了開放性創新特色工作指標,不提格式化要求,讓小鎮自主申報最具特色亮點的工作。
突出科學操作,注重標準規范。充分考慮小鎮產業不同、進展不同、重點不同的特點,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明確評定指標的數據來源、評分要求。一是指標評定內容盡量體現兼容性,盡可能考慮各產業細分行業的特點。二是指標分值分配盡量精細化,根據現有產業數據,逐一設定打分的量化標準,對一些發展階段不同的指標,盡可能明確分檔分階段的評分要求。三是對每一項數據來源、相關證明材料的獲取途徑作了詳細說明,確保數出有據。
《規范》的發布實施為浙江省的特色小鎮創建和驗收提供了有效指引和主要依據。但必須指出的是,《規范》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永恒標準。要根據特色小鎮創建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調整《規范》內容,開展《規范》修定,從而推動特色小鎮創建工作走向更高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