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棟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經濟監測預測處(社會發展研究處)處長
互聯網金融亂象在農村野蠻生長,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由此產生的危害日益擴大,應予以高度關注并積極解決
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板”,列為當前三大攻堅戰之首。金融尤其是互聯網金融領域是風險點集聚之地。隨著近年來監管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措施的強化,金融資源高度集聚的城市金融風險得到了有效管控,但互聯網金融亂象在農村野蠻生長,由此產生的危害日益擴大,亟待反思和解決。
筆者的家鄉是浙中小縣城的城中村,沒有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也較薄弱,但2016年以前,每逢春節,豪車云集,賓利、瑪莎拉蒂、保時捷比比皆是,規模不亞于車展。2018年春節回鄉,筆者發現豪車和人流均大幅減少,究其原因,背后是愈演愈烈的互聯網金融亂象作祟。
一方面,農村互聯網金融覆蓋面廣。傳統的民間借貸需要一定的人脈和經濟基礎,因此參與面較小,占比僅為10%左右。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披著P2P外衣的“龐氏騙局”、裹著○2○糖衣的“金融騙局”開始席卷農村,裹挾著那些省吃儉用的老年人、夢想著發家致富的青年人走向深淵。相比于傳統的民間借貸,互聯網金融門檻低,全村300多戶中約200戶直接或間接參與了P2P,覆蓋面高達70%;涉及金額少則1-2萬元,多則上百萬元、甚至千萬元,月息多在2分以上;參與者年齡上,40-60歲占60%、60歲以上占30%。
另一方面,農村互聯網金融危害性大。傳統民間借貸主體明確且大多留有憑證,即使壞賬,或多或少還可以挽回點損失。而互聯網金融借貸雙方主體信息完全不對稱,中介平臺一旦跑路,債券人將血本無歸。此外,互聯網金融亂象的衍生危害更大。一是助長了“脫實向虛”的不良勢頭。這場“擊鼓傳花游戲”開始之初,村中不少人獲得了遠超銀行利率以及實體平均利潤率的收益,原先上班的不上班了,開豪車的游手好閑之人日益增多,極大打擊了村里為數不多的實業家信心,先后放棄實業投入到金融亂象中,這其中有千萬富翁由于平臺倒閉,背上了巨額負債,更有遭受牢獄之災者。二是親戚鄰里關系受到極大沖擊。這類金融騙局往往利用熟人社會的關系鏈,比如找村里有名望的人做背書,或是通過拉人頭分傭金的方式來推銷業務,一旦崩盤,牽扯甚廣。雞犬相聞的鄰里親戚在一夜之間,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春節前夕,被追債者圍堵家門的很多,更有不少人為躲債,在外過年。
為何高息攬存的低劣手段在農村可以大行其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村民金融知識普遍匱乏。農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對有限,往往以經驗判斷取代知識判斷,故而對專業的金融理財類產品常常處于較為無知狀態。當有銷售人員大張旗鼓宣揚某個理財產品的各種優點時,他們就很容易心動,很多人在強烈的收益數字對比下把持不住而投資。二是針對農村居民的金融服務匱乏,以信用卡服務為例,某村民是月薪7000元的技工,前段時間去銀行辦信用卡,不僅手續復雜,因為是農村居民,銀行授信額度居然只有3000元,這與城鎮上門辦信用卡的服務以及高額的授信相距甚遠。三是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實施城中村改造后,確實盤活了不少土地,但由于缺乏產業經營和資本運作理念,疊加歷史遺留包袱等問題,大量土地資源閑置,一方面導致村民基本生活無法保障,另一方面也無法就近提供就業崗位。調研中發現,不少村民是為了獲得相對較高的固定收益,主動跳進了陷阱。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位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首。盡管農村互聯網金融亂象涉及規模相對較小,但覆蓋面廣、影響深遠,應予以高度關注并積極解決。一是要加強對農村居民的宣傳教育,把在城鎮居民互聯網金融風險宣傳的各項工作逐步延伸到農村,針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提高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充分借助各種媒介載體,強化風險警示,統一宣傳口徑,加強正面宣傳教育。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動態,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為農民以及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滿足農民對資產增值的需求。總結和推廣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經驗,加快推進湖州市、衢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三是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一方面發展存量經濟,將空置的村辦公用房、舊廠房、農業生產管理用房進行改造升級;或者集中用地指標發展異地聯建物業,采取物業租賃方式,收入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獲得穩定長效收入;另一方面培育增量經濟,引導和鼓勵村集體充分利用條件,采取土地股份制等形式,由村集體統一開發建設或通過招商引進有實力的公司發展相關產業,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