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迎
傳統中小服務信用機構突圍理應把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脈搏,找準自身業務定位和領域,加速提升市場化信用產品研發能力
隨著我國信用建設進程的加快,信用體系向社會各領域不斷擴展,從最初服務經濟金融逐步延伸為服務整個社會,并成為社會運行重要的基礎設施。信用服務業伴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特別是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深入化,使得科技引領成為現代信用服務業的典型業態。傳統信用服務行業,尤其是傳統中小信用服務機構面臨的經營壓力與日俱增。
不難發現,傳統中小信用服務機構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業務類型單一。往往以提供評級認證類服務為主,業務集中度高,抵抗風險波動能力差。其次,數據來源渠道窄。采集手段有限,主要依賴于歷史業務的積累,僅反映主體信用少數維度,或者數據獲取成本過高,不能形成持續有效的來源。再次,信息技術實力弱。信息化投入不足,缺少專門的技術團隊,不具備現代信用產品開發能力。當然,傳統中小信用服務機構也在謀求轉型,但蛻變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信用服務機構,也要跨越門檻。
當前,傳統中小信用服務業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傳統業務萎縮,新業務開展方向不明。傳統以信貸評級或以財務分析為核心的信用業務,在以多場景數據融合、多維度信用刻畫的現代征信技術沖擊下,業務面臨萎縮,而如何去轉型、轉向何處,又沒有明確方向。即便拓展新興信用服務,也要對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有深刻的研究或理解,而且產品若不能實現一定規模使用量級,維持盈利也十分不易。二是數據積累有限,數據深挖能力不足。信用數據是信用業務的原材料,信用業務具有天然的“資源”密集型特點。擁有信用數據越多的機構,其用于訓練信用模型以及開發產品的能力越強,也越能校驗產品性能和表現。傳統中小信用服務機構,在有限的數據面前,挖掘能力和支撐挖掘的基礎均不具備,而以信息展示或簡單的統計分析為主,產品價值深度不夠。三是信用產品同質化傾向重,應用場景窄。由于對信用市場和信用產品把握不足,產品同質化傾向重,往往模仿市場上大機構的產品,鮮有自身特色化內容。大多數中小信用服務機構也沒有完善的業務體系,使得信用缺少了實際業務的承載,應用場景有限。
針對上述挑戰,傳統中小服務機構突圍理應把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脈搏。傳統中小信用服務機構發展不可能脫離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的大趨勢,因此要注意研究信用體系建設的邏輯,而信用體系建設初始起步、加速發展、成熟穩定等階段建設的側重點均不同。如起步階段,更注重重點領域信息歸集整合、平臺建設及基礎服務提供,加速發展階段則突出數據量、涵蓋范圍以及特色創新的內容,而成熟穩定階段則是做精做細的程度、應用的深度和管理的規范性。因此,應密切關注全國、本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展,對政策法規和建設任務理解到位,這樣才更容易找到發展機會。
傳統中小服務機構突圍還應找準自身業務定位和領域。目前社會中的信用產品供需雙向不足,此時更要發揮信用產品創造信用需求的理念,找準自身定位,在細分行業里精耕細作,通過對行業知識的理解和行業信用信息的挖掘形成競爭力。政府更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和公共信用產品,服務機構可以在政府涵蓋范圍之外做互補性定位,比如一些民生熱點的行業領域信用建設完全有廣闊的施展空間,像租賃行業、家政行業、共享經濟、物流外賣等領域信用建設不完善,可以根據自身比較優勢,選擇縱深發展的領域。
傳統中小服務機構突圍還需加速提升市場化信用產品研發能力。產品研發能力是信用服務機構未來市場化競爭的重要依靠。政府扶持信用服務業不是維護傳統信用服務機構利益,不是保護落后,而是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創造更適于信用服務業發展的條件。提升研發能力具體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發展或研究需要,有選擇的采集或購買數據,在挖掘方法、結果校驗上多下功夫,提供更為便利化移動端的用戶使用方式,形成專業化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