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少小離家年年回,鄉音不改鬢毛疏。高中畢業離開老家在外學習工作生活,掐指一算已26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回家幾趟,東陽北鄉口音也一直未變。今年回東陽老家過年順道走了三個村、走訪了三戶農家。幾天下來,感覺變化最大的是農村面貌和農民增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通道已經徹底打開,鄉村經濟生機勃勃,而不變的是城中村、城郊村的鄉民生活方式。
烏石村,老厲家。烏石村原屬東陽縣尖山玉山一帶,現屬磐安縣尖山鎮,地處海拔500多米的高山臺地。全村250多戶人家,700余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陽縣老家流傳一句話“窮不窮看玉山”,尖山玉山一帶處于浙中大盤山山區,曾經是全縣最貧窮的鄉鎮,“一年要吃半年雜糧、村民窮得叮當響”,可說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今的尖山烏石村是國家級生態示范村、浙江省美麗鄉村和“空中花園村”,戶戶經營農家樂、人人燒得一手好菜,全村農家樂經營收入高達2000多萬元,平均每戶達10萬元。戶主老厲,早年在江蘇宿遷當兵,退伍后回家辦起了農家樂,老兩口一年收入10多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老厲有一兒一女,戶口均在本村,兒子大學畢業后在上海工作已三年,女兒成家在金華市區。老厲最大的苦惱是在上海工作的兒子,直言上海房價太高無法承受,租房子成家立業也可接受或者考慮讓兒子回老家子承父業。
陳界村,馮小林家。陳界村原屬東陽縣尖山鄉,現屬磐安縣尖山鎮,與烏石村相距約6公里。全村有農戶85戶,其中農家樂經營戶31戶,床位750余張,農民人均收入接近3萬元,高于全省農村平均水平。戶主馮小林平時在鎮上賣牛肉,老板娘是湖北黃岡人,在家負責經營農家樂(民宿),春節生意紅火不休息,年收入超過20萬元。印象最深的是老板娘說十年前嫁到這里時陳界村還是一個破舊、落后的小山村,這幾年感覺變化太大,尤其點贊浙江的鄉鎮干部好、清廉務實,縣里給修路、經營農家樂鎮里給政策給補助。
西峴村,杜青龍家。西峴村原為東陽吳寧鎮下轄的一個城郊行政村,2002年為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吳寧街道西園社區西峴經濟合作社,也是老家所在地。2002年改制后,全村數千村民身份變成市民,絕大部分人已經不務農,各家承包地大多也已流轉或被征用,但16年來變化不大,市民仍為村民、社區仍為農村,社區保留了村的建制、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雖然大家普遍接受了農民轉化為市民身份,但事實上享受城市化發展紅利很少,道路、村居規劃等變化小,某種程度形成了一個“半城市半農村”或城市化“半拉子”工程。戶主老杜在地質局退休,退休金每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愛人務農為主,兩個兒子均已成家立業,一個是合作社組長、一個在開店。老杜家最期望的是政府加快推進社區城市化改造提升,改善居住環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老百姓富不富看農民。改革開放40年之際看老家變化,黨的方針政策得當,“三農”建設成就巨大,農村日益干凈漂亮、農業經營更為多元、農民富起來了。但鄉村向基本實現現代化轉型,也面臨著一些實際問題和困難阻礙。譬如,東陽市區“半城市化”現象絕非偶然,杭州、金華、溫州等的縣市區普遍存在,城中村城郊村撤掉以后還保留了村的建制,鄉土化的治理和生產生活方式亟待轉型。
未來破解半城市、半農村難題,高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亟需一次“內提外改”農村變革。一方面“內提”,深入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創造條件加快農民轉化,推動農民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活生產。當前不僅要加速推動農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動農村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農民轉化、農村現代化創造較好的制度條件,愿意進城的“洗腳上岸”做市民,愿意留下來的培養做新型農民。另一方面“外改”,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提升,解決“半城市化”“偽城市化”問題。撤村建居建社區,將大量城中村、城郊村深度改造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完善統一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城市道路交通體系、城市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體系等等,將身份是市民的農民徹底轉化為市民,使其徹徹底底成為現代城市和城市化的一部分,促進城市經濟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