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投融資模式創新試點,浙江交出了一份亮點紛呈、成效顯著的投融資模式創新答卷:打造投資項目在線平臺2.0版全國新標桿,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優化取得新成效,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現新突破,融資機制創新取得新進展,企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
2017年9月20日,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浙江省成為全國首個投融資模式創新試點。按照國家批復要求,浙江堅持發揮試點的先行探路作用,緊密結合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實踐,深化改革創新,強化任務落實,積極推進試點,交出了一份亮點紛呈、成效顯著的投融資模式創新成績單。
一是高水平建設應用在線平臺2.0版,提前實現實質性突破目標。把在線平臺建設應用作為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主抓手,在按國家要求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的基礎上,按照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高水平建設了省市縣縱向一體化、橫向協同化的在線審批監管平臺2.0版。2017年10月17日,在線平臺2.0版實現省內11個市、89個縣(市、區)全覆蓋;12月8日在線平臺2.0版100%系統打通、100%網上審批、100%網上申報也順利實現,全省項目審批事項辦理123個相關信息系統,全部實現與在線平臺2.0版系統打通和數據共享,全省投資項目審批6643項次事項全部開通網上審批和網上申報功能,提前實現“4個100%”年度目標,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事項開工前“最多跑一次”實質性突破。二是提升投資項目監管服務效能。推進投資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和在線平臺2.0版有機結合,完成省重大產業、央企合作、重點建設、集中開工、服務業重大項目5個應用系統整合。目前,浙江2012年以來3969個中央投資項目、2015年以來329個中央專項基金項目、2012-2017年重大產業項目、2017年重點建設項目均已入庫,初步實現了所有項目、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監管。
一是高標準制定投資項目審批事項目錄。對照2002年以來國務院關于取消、保留、調整審批事項的19個文件,共三輪廣泛征求省級相關部門和各設區市意見,全流程梳理形成了全省統一的《浙江省投資項目行政審批等事項目錄》(浙政辦發〔2018〕1號)。二是大力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印發《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政辦發〔2017〕119號),按照“政府定標準、企業作承諾、過程強監管、失信有懲戒”的原則,重點在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產業集聚區、特色小鎮,大力推行以準入標準替代審批的企業承諾制。三是加快實現項目審批流程集成優化。發改、建設、國土等省級部門協同推進“區域能評+區塊能耗標準”改革、“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施工圖聯合審查改革、踏勘方式改革、“聯合測繪”改革、“竣工測驗合一”改革等一系列優化審批流程的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規劃選址和用地預審的審批時限從法定的合計40個工作日縮減至20個工作日以內,縮短時限1/2以上;建設、人防、消防施工圖審查“多審合一”,一般項目圖審時間由55天壓縮到15天以內;建筑工程“竣工測驗合一”,竣工驗收時間從80天壓縮到20天以內。
一是推出“標準地”德清試點。把“標準地”制度作為推進以高質量為導向的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德清縣率先探索把每一塊建設用地的規劃建設標準、能耗標準、污染排放標準、產業導向標準、單位產出標準等指標給予明確,帶地一起出讓。德清縣啟聚實業、納奇科兩個“標準地”項目成功出讓,并于2017年12月底已開工建設。通過實施“標準地”,德清縣企業投資項目政府審批時間從18天減為10天,環評編制從40天減為3天,能評編制從10天減為1天,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從30天減為即辦,且大大降低企業費用,僅環評、能評、水保三項制度性交易成本合計降低95%。二是創新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進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在富陽、義烏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寧波、德清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試點取得明顯成效。三是深化“畝產論英雄”改革。推動“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從規上工業企業向規下工業企業拓展,從工業企業向服務業企業延伸,從企業向產業(行業)、園區平臺、市縣區域深化。
一是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制訂發布《浙江省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實施細則(試行)》。我國首個由民營資本控股的PPP示范高鐵項目杭紹臺鐵路于2017年12年28日正式全面開工建設,作為唯一的民間投資案例入選央視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并載入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成功爭取浙江杭州慶春路隧道列入國家首批傳統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建立健全PPP項目庫,截至2017年12月底,浙江錄入信息平臺項目共354個,總投資5858億元。已落地項目127個,總投資2280億元,落地率居全國前列,落地項目中投資主體為民營企業數量及項目總投資占比均超六成。二是直接融資成效明顯。掛牌上市持續推進,截至2017年11月底,浙江境內上市公司412家,居全國第二;新三板掛牌企業1032家,居全國第四。發布“鳳凰行動”計劃,截至2017年年底,境內外上市公司新增95家,累計達505家,總市值達8.2萬億元,其中境內新增87家,占全國20%,列廣東之后,居全國第二位。三是投融資平臺轉型發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運營平臺,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省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集團、省石油公司、省機場集團相繼掛牌成立。推動國有資本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浙江戰略性、關鍵性領域投資,截至2017年11月底,19家省屬國企完成投資項目1000個以上,總投資超過700億元。探索國有資本運作新模式,發起國新國同、絲路等投資基金、雙創基金、特色小鎮產融聯動發展基金等。四是地方金融改革試點成效明顯。湖州、衢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試點,臺州小微金改成效獲李克強等中央領導批示肯定,溫州金改第一輪任務全面完成。寧波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新推出重大保險創新項目15項,在全國率先開展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試點,重大裝備首臺套保險實現零的突破。
一是創新推出企業投資項目發改委“一窗服務”制度,規范完善代辦制度。推出企業投資項目發改委“一窗服務”制度德清試點,把企業投資項目“一窗服務”制度作為在線審批監管平臺2.0版的一項重要配套制度,推動德清設立了企業投資項目發改委“一窗服務”綜合窗口,組建了發改委牽頭負責的專業、專職、高效代辦隊伍。通過“一窗服務”,德清縣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辦事平均少跑12個窗口,申報材料平均減少73份以上,企業投資項目政府審批時間從18天減為10天。規范完善代辦制,加強規范代辦制和代辦隊伍建設,推動全省各地均建立了專業代辦隊伍,以代辦制加快推進項目審批線上線下融合。二是中介機構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建立全省統一網上中介超市,12月29日“浙江網上中介超市”在浙江政務服務網正式上線。指導各地逐步建立審批中介服務網上采購平臺,以麗水市為例,麗水在全省率先開通集信息公開、考核評價、網上競價、市縣聯動四位一體功能的中介服務網上中介超市。截至2017年12月,全市通過中介“網競平臺”已累計完成競價項目9484個,成交金額達5.86億元,為項目業主節約資金約1.51億元,節約率20.5%。三是信用建設持續加強。9月30日,《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于2018年1月1日起實施,為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信用應用進一步強化,政務領域,在服務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已將信用查詢功能嵌入在線審批平臺;商務領域,加強與浙商銀行、杭州銀行、浙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等對接,建立信用查詢機制,為金融機構研發信用貸產品、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提供公共信用數據支撐。
下一步,浙江將按照為全國投融資體制改革闖關探路的目標要求,全面完成投融資領域各項重點改革任務,進一步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提速增效、創新投融資機制、優化政府服務,努力將浙江打造成為投資項目管理最優、監管最強、融資最暢、效率最高、環境最好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