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長遠的眼光,來切實重視推動氫氟碳化物減排工作,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研究政策制定,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控制溫室氣體、減緩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氫氟碳化物(HFCs)作為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替代品,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發達國家率先引入市場,并迅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因HFCs具有較高的GWP(全球變暖潛勢值),通常情況下其 GWP值是CO2的上萬倍,早在1997年《京都議定書》就將其納入受控溫室氣體之中,控制其排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作為世界主要的HFCs生產國和消費國,歷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和氫氟碳化物減排問題,并以負責任大國的態度推動了《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達成,這也是繼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后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環境文件。根據基加利修正案,各締約方同意將HFCs列入限控清單,并擬定了減排時間表,規定在2040年前逐步減少80%-85%的HFCs。發達國家將率先從2019年開始減少HFCs的使用;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將從2024年停止使用HFCs,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從2028年開始停止使用HFCs。與此同時,《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更是明確提出要積極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實施控制氫氟碳化物排放行動方案,有效控制三氟甲烷,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十三五”期間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11億噸以上,逐步減少二氟一氯甲烷受控用途的生產和使用,到2020年在基準線水平(2010年產量)上產量減少35%。
浙江作為氟化工企業大省,HFCs等非CO2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大,占比也較高,其中HFCS排放約占全省溫室氣體凈排放總量的10%左右。為此,《浙江省關于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也明確到2020年,氫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事實上,為推進HFCs等非CO2減排工作,浙江按照國家有關工作部署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減排實效。其中,以政策推動實施為主,在2006-2013年期間,鼓勵推動企業積極申報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與國外碳市場進行銜接和交易,并通過碳市場的收益反補減排工作。2006年開始,我國陸續開發并實施了11個削減HFC-23排放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其中,浙江有三家企業的HFC-23分解項目在聯合國注冊成功,獲得了減排收益。直到2013年,隨著歐盟碳交易機制限制這些項目進入其交易市場,在失去減排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停止這些項目開發實施。2014年開始,為繼續履行《蒙特利爾協議》等國際公約,加大HFCs減排力度,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門對有關企業實施減排項目資助和運行補貼。國家發改委于2014年、2015年先后下達了約2億多元資金用于支持15家企業開展HFCS削減重大示范項目建設,其中浙江6家企業獲得投資補助,所有投資項目已于2015年底完工并投入生產,減排能力約占全國總量的40%左右。同時,國家對運行經費的補貼實行退坡辦法,即2014-2019年對每噸CO2的當量的減排分別按4元、3.5元、3元、2.5元、2元和1元補貼,2020年后終止財政補貼。除了補貼經費試行退坡外,對補貼副產率計算方法也進行退坡處理,其中2015-2017年按照2%副產率計算補貼,2018-2019年按照1.5%副產率計算補貼。在財政補貼推動下,截止到2016年浙江焚燒處理量就達3500萬噸左右CO2當量。
面對氫氟碳化物(HFCs)減排的必然趨勢以及2019年以后相關企業財政補貼的終止的現實問題,要從長遠的眼光,來切實重視推動氫氟碳化物減排工作,建議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全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峰值研究,將氫氟碳化物(HFCs)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清單編制和減排整體目標中,可依托浙江多年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和有關數據基礎,重點研究氫氟碳化物(HFCs)等非CO2排放峰值及其路徑,全省氫氟碳化物(HFCs)等非CO2減排戰略和路線圖,為浙江開展氫氟碳化物(HFCs)控制、實現全面減排提供參考。二是研究政策制定,面對2019年以后相關企業財政補貼的終止,如何繼續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減排工作,要重點研究氫氟碳化物(HFCs)減排政策制定,從相關制度、政策設計和實踐經驗進行探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政策,切實推動氫氟碳化物(HFCs)減排。三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生產型企業要推動產品技術的升級改造,著力提高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最大限量減少排放,消費型企業要著力低碳制冷效能研發,并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氫氟碳化物(HFCs)替代品的生產應用,最大限度的減少使用量。四是推動對外技術交流合作,抓住浙江-美國加州開展國際合作的契機,推進開展全省制冷能效提升和HFCS減排協同控制工作,通過引進國際政策、技術和資金來推進浙江相關減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