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讓該公開的公開,造假才會無處可藏,公平和公正才能由此而進一步付諸落實
日前,因受清華大學孫立平老師的《急,很多問題就出在這里》一文啟發,寫了一篇《經濟工作的大忌之一:急》。當時就打算要涂鴉一個系列,譬如“假”呀、“虛”呀,一個個慢慢地接著寫下去。這不,今天就再來上一篇。
“假”是中國經濟中的大毛病了。最直觀的,莫過于市場上的假貨橫行了。假品牌、假廣告、假冒偽劣商品,以至于老百姓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假貨天上掉不下來,地里長不出來,還不是活人給造出來的,或因此有了“造假”一詞的流行。
有形的制品造假,無形的服務也造假。在一國經濟發展必然歷經的二三一產業結構向“三二一”提升的過程中,中國顯得分外艱難,往往也在于服務的造假成本更低、識別更難、為害更烈,人人忌憚而更難治理。
市場運營層面造假便也罷了。自組織失靈之外,應該還有政府治理下的基本秩序在起規范作用。但問題在于,制度是人制定的,更是靠人去執行的。如果心術不正,別有所圖,也難免不在工作中造假,譬如假數據、假報告之類?;A數據造假,決策必然失誤。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長足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然穩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我們真正的家底和財力到底怎么樣?心中還是要有點數的。早年我們黨內領導人陳云,曾一再告誡國人:“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可現在問題比那時復雜多了:國內不但有“建設規模”(固定資產投資)這一塊,還有“民生保障”那一塊,而且“那一塊”還來得個“剛性”,只能做“加法”,不好做“減法”的。除了國內,還有國際上的一大塊。
為什么會造假?因為有利益誘使,而凡人也都會有逐利動機。商家廠家造假,是因為想不勞而獲,起碼是少勞多獲,能攫取到正常利潤之外的“超額利潤”。而管理部門和官員吏員作假,也逃不出趨利避害、投上所好的需要。從政就要進步,進步就要有政績,而政績則要體現在數字上。正因為有“數字出干部”一說,有的干部自然就要“出數字”了。
造假流行,危害不僅在于經濟領域,更會延伸至政治、社會、思想和文化諸多領域,成為一種普遍蔓延的可怕瘟疫。假年齡、假履歷,假身份、假婚姻,假機構、假職務,假作品、假成果,什么都可造假,而且很少有人受到有殺傷力的懲戒。老實人總吃虧不行,于是也來“東施效顰”。人們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不得不加大防范力度。為了社會和諧安定,有時也抽出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進行圍堵和打擊。如此“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最后的結果,就是增加經濟活動的交易總成本,降低經濟產出的凈收益。
如何力戒造假,可以有很多選擇,諸如德治、法治、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甚至是人治。但所有選擇中,都離不開一個權利、義務的自律和他律問題。筆者以曾經接觸到的一個關于行業協會改革問題為例。原先行業管理中,都有執業單位的資質審批一說。這種制度設計下,各單位都千方百計游走于有權審批機構,以獲取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資質認定?,F取消了事前審批,改為單位對照相關標準自行“對號入座”,而后自有“資信評價”跟蹤著。于是,由不得你自己強打起精神,抽緊筋骨,“有一說一”,認真對待。這樣的貌似寬松,其實事中事后的監管反而更好說了。因為如果你弄虛作假,一旦查出將污名在身,嚴懲不貸。而本來呢,則可能一旦蒙混獲批,責任就轉到了審批機關,發現問題也就投鼠忌器,不便頂真了。
由此思路,投資項目的審批也可以探索實行所謂的“承諾制”。對照法規既定的準入和建設標準,業主便可確認未來投資的政策可行性,而不用再去賄賂那些有自由裁量權的經手官員。反過來說,有了自律,事中事后的監管和他律,或許才更為切實和有效。企業IPO的審批制早晚要改為注冊制,其中的道理應該也是相通的。
他律亦有多種,政府對市場主體的監管是一種,行業內各主體間的相互監督也是一種,乃至輿論、利益相關人和公眾在知情權基礎上的社會監督,更是一種??傊?,讓該公開的公開,造假才會無處可藏,公平和公正才能由此而進一步付諸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