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盡管美國和浙江省在政治體制、發展階段方面存在差異,但美國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有益做法及經驗對浙江改進和創新社會治理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基層社會如何治理,這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共性問題,美國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也面臨著社會問題涌現、社會矛盾尖銳等危機,在治理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基層民生服務“民間供給”。沒有良好的民生服務供給,就沒有穩定的基層社會治理。美國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務由非政府組織提供,覆蓋慈善、宗教、教育、扶貧、養老、衛生、環保、社區建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全美51%的醫院、46%的大學、86%的博物館、90%的藝術團體都由非政府組織供給。他們為廣大居民提供各個層次的服務,協助政府工作或彌補政府功能的不足,維護了“小政府、大社會”治理模式的正常運轉。美國政府直接供給民生服務的經費不到5%,而用于外包服務的經費占14.5%,非營利組織的收入超過七成來自政府撥款或合同。
非政府組織“自治”。美國的非政府組織規模龐大,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013年在聯邦稅務局登記的非營利組織達159.9萬個,2012年的總資產為3萬億美元,產出占全國GDP的5.5%。在美國,社區自治組織是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主體,政府通過自治組織可以及時了解民眾需求并做出反應,使得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更加暢通,也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政府支持非政府組織“自治”,主要是對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活動實行減免稅,對向特定非營利組織捐贈的個人或組織減稅。每年聯邦政府對這些組織所得稅減免形成的稅收轉移高達445億美元。
社區事務高度“自理”。在美國,社區的事情不由政府包辦而由社區居民自己決定。由當地居民自愿組成的社區委員會是社區管理的核心機構,對社區事務擁有很大的發言權。社區委員必須是居住于本社區的居民或在本社區從事商務活動的人,他們通常在本社區具有一定的號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長。委員是義務擔任的,不拿報酬,有少量補貼,服務好可以贏得社區居民的好評。
社會公眾參與“志愿”。美國民眾擁有志愿服務和慈善捐贈的良好傳統,50%的美國成年人一周至少參加一次志愿活動,每年大約有9000萬人次的志愿服務者從事社區服務工作。政府也通過相關機制加以鼓勵,從而為非營利組織的順利運轉提供充分的人力和資金保障。據統計,26.5%的美國成年人參加了志愿活動,平均每個志愿者提供義工服務達到近200小時。正是大多數美國人樂于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才大大降低了美國社會管理的成本。
大數據技術助力“智治”。美國是全球大數據領域的先行者,在上世紀就把大數據技術廣泛運用到反恐、社會安全、預防犯罪、災害預防等方面,有效提升安全保障與應急處置能力。通過建立“棱鏡”等大數據平臺并進行數據挖掘分析,美國國家安全部門至少挫敗了50起恐怖襲擊。加利福尼亞州桑塔克魯茲市使用犯罪預測系統后,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重點區域和時段的防控,一年后該市入室行竊減少了11%、偷車減少了8%、抓捕率上升了56%。洛杉磯、舊金山等地利用用電、用水、垃圾和投訴等生活數據及其關聯性,來排查建筑非法改裝和群租行為。
盡管美國和浙江省在政治體制、發展階段方面存在差異,但美國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有益做法及經驗對浙江改進和創新社會治理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要加強民生服務的“民間供給”,讓每一個老百姓都成為社會的志愿者、自愿者。目前,我們的民生服務基本上是政府供給。美國的經驗表明,民生服務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供給,事實上老百姓對社會無私奉獻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國自古就有“助人為樂、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和擔當精神,現在關鍵是要強化政府的宣傳引導,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每一個公民都“志愿、自愿”提供社會服務。
要強化社會組織“自治”能力的提升,讓每一個老百姓在“自治”中實現自我價值。調研中發現,當前有一個傾向,政府管得過多,基層自治不夠。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自治、法治、德治”,要把自治擺在第一位。基層治理是有邊界的,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是基層組織和個人,不是政府,政府不能超越邊界“越俎代庖”,要培育和引導多元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治理,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主動性實行自治。
要廣泛運用“智能化”技術實現“智治”,以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精準治理。基層社會治理僅僅依靠人去管理、去協調是不夠的,技術必須先行。現在,已經進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時代,要統籌基層治理的“平安通”、政務服務12345等各種平臺,形成全省統一的“基層治理網”,在“一張網”的基礎上植入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治理效率,實行精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