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
我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的實際合作,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部分,涉及公路網、鐵路網、油氣管道、橋梁等,為許多企業特別是建筑企業帶來了“走出去”的機遇。但同時不同的市場環境、政策、法律體系等都給參與企業帶來了挑戰和風險,建筑企業需認清自身的定位、了解沿線國家的情況,以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
PPP模式作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合作的模式,相比傳統模式而言,以有效緩解政府部門在基礎設施上的融資缺口,解決財政瓶頸問題;二來可以促進公共設施和服務提供效率的提升;三來可以實現風險共擔、促進高效的風險管理,PPP模式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打開了創新的共贏渠道。“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地區和國家經濟相對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建設的需求量大,政府財政收入無法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需要更多的資金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而PPP模式的應用正好能解決這一問題。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也給國內的社會資本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和更加廣闊的國際投資市場,可以承接更多的國際性工程項目,以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獲得更持續、穩定的發展。
在借鑒現有的PPP模式及海外項目的投資經驗的基礎上,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可以主動和國內外政府尋求合作。
政治風險。PPP項目一旦進入建設期,作為股東投資的資產就成為了在建工程,若合作中斷,不僅會拖慢項目進程,同時會給投資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在我國對外投資的眾多案例中,政治的穩定性及政府的信用始終是首要因素,以中石油長城鉆探工程分公司在利比亞的項目為例,因利比亞當局的政局動蕩而導致了合同項目的終止。除外部的政治穩定風險外,當地政府內部的政策主張也值得引起重視。PPP項目強調的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在約定的條件下由社會資本進行融資、建設與運營,社會資本可以用自己的管理理念及政策手段對項目進行管理運作。而政府的職能重在支持與監管,若政府的定位不僅在于參與者、控制者,同時又是監管者,則違背了PPP的初衷,政府的過于強勢與干預不利于社會資本發揮充分的能動性,將會產生資源分配不合理、效率低下、外來企業遭到排擠與不公平待遇等情況。
法律風險?!耙粠б宦贰毖鼐€涉及的地區和國家越多,其法律政策就越不相同。整個PPP項目涵蓋的法律法規較多,如建筑法、招投標法、公司法、合同法等。首先,一些東道國通常會對外資準入的范圍加以一定的限制,例如許多國家會制定外資準入正面清單或否定清單,我國企業在參與項目投資或競爭投標時,切忌盲目競標,更應考慮東道國的準入規定、招標程序及監管體系等因素,以免發生損失。其次,PPP項目需要選擇合作伙伴組建項目公司,項目公司的建立要求、股份設置等都與國內法律不同,如哈薩克斯坦《建筑法》規定,外國投資者可以合資企業的形式進入哈薩克斯坦建筑業,但外資在建筑合資企業中的股權比重不得超過49%,建筑企業在投資時也應關注此類法律的不同之處,謹防出現不規范操作。再次,各國之間的糾紛解決機制不同。在PPP項目中社會資本的合作方是政府,雙方之間簽訂的《PPP項目合同》合作期將達到10-30年之久,許多未來因素的不確定性,隱藏著糾紛產生的風險,一旦產生糾紛,東道國政府作為參與方、監管方,必然具有著優勢地位。在國內的PPP項目中常采用的是仲裁或訴訟的糾紛解決方式,但國際上采用的更多是仲裁制度,仲裁結果在國際上約束的以締約成員國為限,譬如沿線的哈薩克斯坦、伊拉克等國家,并不接受世貿組織關于國際貿易仲裁制度的約定,那么在此情況下,建筑企業在投資前就應做好相應的籌劃,對之后可能產生的糾紛或產生的損失有所預估。
收益風險。基礎設施類PPP項目周期長、前期投入的資金量大,從目前市場的情況來講PPP項目投資收益率大多數在6%-7%,其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其他融資手段相比社會效益比較低,回款期限長,短期盈利困難,若是使用者付費項目,項目建設完成后運營的收益是項目公司可期盼的利益來源,因此項目能否獲得收益,其產生的收益能否由社會資本享有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國際上可借鑒的案例較多,例如由英國、法國投資的英法海峽隧道項目,在建設時期投入的資金就已超過了原本的預算資金,加上后期的運營并不順利,實際產生的現金流收入無法覆蓋項目的運營,最終以項目公司破產收尾。在借鑒此類項目的基礎上,社會資本在投資時必須考慮收益風險這一重要因素。
組建專業團隊。對建筑企業來說,參與一個大型項目除了配備基礎的建造師、造價師等以外,也需引入對沿線國家對外投資較為熟悉的律師、稅務師等專業人員。不同法系的國家之間法律政策存在著許多差異,若沒有專業的涉外律師對此進行調查與分析,勢必會導致較大的潛在項目風險。且各個國家之間在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項目所設置的稅收政策都不同,稅收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要點,影響著企業的發展與利益,配備專業的國際稅務籌劃人員是必要的措施。同時,建筑企業在參與PPP項目時更多的是承擔項目建設期的建設任務,但若其在項目公司中的職責還包括項目的運營,則靠其自身的運營能力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引入具有相應大型國際基礎設施項目運營經驗的團隊加入。特別是使用者付費項目,后期的運營收入直接影響著項目前期投資能否回收的問題,有經驗的管理團隊能對項目進行更有效的規劃與運營,也有利于項目風險的控制與管理。
建立風險識別體系。PPP項目流程多、周期長,從項目前期準備到項目招投標、建設、運營等環節都隱藏著風險,建立全周期的風險識別體系十分重要。首先是項目前期盡職調查,盡職調查是項目投資的基礎依據,特別是國際投資中常存在的進入壁壘、負面清單等政策值得引起重視,加之一些國家的財政收入情況并不理想,若事先不對目標國、目標項目的情況進行調查,容易走入投資“雷區”。在對目標國家的相關政策、法律制度、政府信用、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全面調查后,可以預估項目潛在風險,為企業是否進行后續投資做參考。其次是對項目執行階段的風險監督及識別,可結合簽訂的PPP項目合同來進行監督管理,如審查建設階段工程量是否有增減、設計是否有變更,在運營階段項目是否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價、政府付費是否及時完整等,在日常監督下形成前后統籌的風險管理體系,并對項目進程有前端的預判,形成項目公司內部階段性風險識別報告,以便在對風險發生時有及時的防范手段,在風險發生后有合適的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不利影響。
重視合同管理。PPP項目合同體系涉及的合同類型較多,從核心的《PPP項目合同》到合作方之間的《合資協議》《項目公司章程》及與各主體之間簽訂的協議都構成了PPP項目合同體系的組成部分。以核心的《PPP項目合同》為例,項目合同約定著項目建設的內容、融資模式、風險分配機制、付款方式、考核標準、違約責任等一系列條款,如果社會資本對合同管理的能力較弱,在談判或簽訂合同時未認識到合同中存在的潛在風險,或者在談判中由政府方來確定合同條款,未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商,會導致社會資本處于合作的被動方。僅以融資條款為例,社會資本的融資交割完成時間、政府是否允許項目公司利用項目資產進行融資、政府是否允許社會資本進行后期再融資等都影響著與社會資本切身相關的融資成本問題,社會資本應積極對合同設計進行響應,以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