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揚
2017年11月~12月,獐子島第二大股東和島一號基金分四次合計減持199.85萬股,而據2016年公告,該基金當時有不少獐子島管理層和員工參與認購
2018年1月30日下午17:52,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069.SZ,以下簡稱“獐子島”)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一條信息:“最近在憋大招,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快過年了嘛,想搞個福利。”很多投資者并未太在意,覺得所謂的大招無非就是一些海鮮禮盒之類的小福利,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晚,獐子島真的憋出了一個令投資者吐血的大招。
1月30日晚,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因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和現存蝦夷扇貝肥滿度下降兩項因素影響,2017年的業績從預盈調整為預虧5.3億元至7.2億元。
公告一出,市場嘩然。因為就在僅僅3個月前,獐子島的抽測結果還顯示“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2017年10月份,獐子島三季度的凈利潤還有7000多萬元,并預計當年盈利1億元左右。2018年1月初,參與獐子島現場調研的券商發布的研報也稱“蝦夷扇貝畝產得到顯著恢復”,為何現在扇貝說沒就沒了?
更令投資者感到不甘心的是,數年前獐子島就出現過類似情況。2014年10月30日晚,獐子島發布2014年三季報時表示:“由于北黃海遭遇異常冷水團,幾年前在海里播下的價值7億元蝦夷扇貝遭滅頂之災。”業績也因此“變臉”,由盈利轉為巨虧8.12億元。
“黑天鵝”事件為何屢屢選中獐子島?扇貝來去自如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投資者報》記者多次致電獐子島集團了解情況,然而截至發稿,獐子島集團的投資者熱線均被掛斷或無人接聽。
這是一群“努力又聰明”的扇貝
此次扇貝再次出逃后,有一位股民在知乎上吐槽:根據獐子島2016年年報,公司的養殖面積是231萬畝,合計7.69億平方米,扇貝每開合一次移動距離是1~2米,2017年三季報扇貝還在,年報扇貝就沒了,3個月跑這么遠,獐子島養了一群努力的扇貝。
其實,除了“腳力”驚人外,獐子島的扇貝似乎還極具“經濟頭腦”。
2014年,首次爆發“10億扇貝走失”事件的獐子島當年凈利潤虧損11.89億元。然而就在2015年6月,公司又發布公告稱,扇貝生長正常,符合預期,尚不存在減值風險。
因2014、2015年連續兩年巨虧而被ST的獐子島,在2016年年末,依靠出售資產、政府補助、保險理賠等非經常性手段扭虧,實現盈利7900余萬元,避免成為*ST一族。此次扇貝再度闖禍將導致獐子島凈資產低于注冊資金7.11億元,即每股凈資產將低于每股股票面值,從而觸發特別處理,再度戴上ST的帽子。
2014年扇貝能跑,2015年能跑回來,2017年年初摘了ST,2017年年底就能跑了,該股民無奈稱,扇貝首領可能是CPA,而且具備上市公司審計資質。
股東配合扇貝行程精準減持
不過,持有獐子島的股民恐怕沒心情開玩笑了。
上一次出事,獐子島的股價兩個月跌了35%左右,這一次停牌前是7.7元,不管股價走勢如何,最終受傷的往往都是中小散股民,而獐子島的大股東,卻是另一番景象。
《投資者報》記者通過查詢獐子島此前公告注意到,2017 年11月13日-12月19日,獐子島第二大股東和島一號基金分四次合計減持獐子島199.85萬股,減持金額1612.39萬元,占總股本的0.28%。
此次“幸運的”精準減持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根據獐子島2016年8月10日公告,和島一號基金當時的確有獐子島多位內部員工參與其中。根據該公告,獐子島部分董事、監事、高管及員工擬通過設立新余市海無界信息咨詢中心(有限合伙)、新余市海上大寨信息咨詢中心(有限合伙)、新余市養海萬年信息咨詢中心(有限合伙)參與認購“和島一號證券投資基金”,認購金額不超過7500萬元,其中董事、監事及高管擬認購不超過2500萬元。
再向前追溯,早在2014年,獐子島受“10億扇貝走失”事件影響,股價連續跌停,一度下跌至11.1元。然而大批散戶割肉時,獐子島總裁辦11名員工卻開始以11.27元/股的價格增持了179.1萬股。總裁辦相關人員成功“抄底”后,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通過在二級市場買入的方式購買股票,購買均價12.3元/股,購買數量643.12萬股。
2018年1月20日,獐子島發布公告稱,日前接到公司控股股東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的通知,控股股東收到大連市人民檢察院《起訴書》,稱獐子島2014年三季報發生重大虧損的情況在公開披露前屬于《證券法》規定的內幕信息,而控股股東因在敏感期內有減持股票的行為,避損金額1131.6萬元,現由大連市人民檢察院對該控股股東提起公訴。
荒誕公告還能橫行多久
有不少投資者對于獐子島所稱“扇貝出走”一事件的真實性始終心存質疑。2014年,與獐子島處于同一片海域的海產品養殖業上市公司壹橋苗業,卻并未經歷“冷水團”的影響。
先前的謎團還未解開,獐子島的扇貝又“故伎重演”,投資者們當然有理由表示懷疑。
其實,即使獐子島真的如同其所公告的那般頻繁遭遇天災,那么作為國內最大的海珍品底播增養殖企業也同樣有許多地方急需反思與改善。獐子島獨立開發海域養殖面積居全國首位,蝦夷扇貝底播增殖面積、產量居全國首位。作為技術領先的企業,當突發事件一再來臨時,何以總是手足無措沒有應急預案呢?
對于此次事件,新華社也發表了評論稱,中國資本市場不允許用這么多帶有戲劇色彩的公告,損害市場的嚴肅性;不能用業績變臉、信披違規等手段,踐踏市場規則;不能讓股民真金白銀的支持,換得“一地雞毛。”
公司制度規定于每年4~5月和9~10月分別進行春季、秋季系統的存量抽測,這個抽測時間相隔是否合理?為什么此前一直檢測出來?這個制度是否只是擺設?
同時新華社評論也指出,資本市場應該有更加完善的市場規則,更加嚴厲的監管手段,更有執行力的退市制度,形成讓上市公司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環境,少一些戲劇感,多一些嚴肅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