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龍

時下,零售業有一句流行的品牌文案——我們不是在售賣XX,而是售賣一種生活方式。
每個品牌對生活方式的詮釋不一樣,但是常見的呈現形式是,經營者將不同業態疊加,實現多業態混合經營。業內稱之為集合店,或者跨界復合店,有的干脆就叫生活方式店。
圖書+咖啡+理發店、抓娃娃機+茶飲、快時尚服飾+兒童樂園、餐飲+零售……在傳統實體店經常無人問津的今天,集合店正以各種新奇的組合方式,成為購物中心的當紅小生。再加上它們售賣的商品或服務價格普遍高出傳統門店一截,讓該模式儼然就是破解實體店盈利困境的一劑良方。
然而這筆賬并不能這么算。因為集合店不是一鍋高端食材的亂燉,它帶來的是如何統一品牌個性、如何整合商品、供應鏈如何管理、多方利益如何重新分配等一系列新課題。
組合的法門
——為什么集合店都喜歡賣咖啡?
一個集合店最多可以囊括多少種業態?
言幾又位于成都IFS的標準店給出的答案是12種,包括書店、咖啡廳、茶餐廳、創意市集、藝術畫廊、手作、進口超市、美發店、照相館、兒童體驗區、綠植店以及演藝空間。
常見的集合店通常是3~5種,而言幾又這家4 000平方米的標準店堪稱集合店的平Plus版,囊括了大多數集合店中常見的業態類型,并且它實現了整體盈利。
而就在幾年前,言幾又的創始人但捷還整天為持續虧損而發愁。
原來,言幾又的前身是一家名為今日閱讀的連鎖書店,書籍本身的低利潤率加上電子閱讀的興起,迫使但捷尋求其他更賺錢的業務以對沖風險,比如增加咖啡、創意集市等。
那么,為什么不直接轉型為咖啡店或者其他呢?現實情況是,線下商業整體式微,大多數業態都在遭遇競爭太過激烈或者乏人問津的問題。也就說,只想著銷售高溢價商品和服務還不夠,前提是得有強大的獲客能力。
于是乎,言幾又就有了目前這套組合模式:既有“賺錢養家”的業態,如餐飲、文創用品、花卉、進口食品等;也有“貌美如花”的內容,比如書店、藝術展、娛樂設施等。它們存在的價值是為了貢獻人流、吸引消費者停留。簡單來說,就是優勢互補。
不過,在實際運營中它們的功能劃分并非涇渭分明。以咖啡廳為例,2016年言幾又銷售咖啡超過了28萬杯,它不僅為門店營造了氛圍,讓顧客駐足,又創造了高額利潤。這也正是為什么集合店品牌幾乎都喜歡開飲品店,有的甚至提供免費續杯優惠的原因。
而除了權衡賬面上可見的投入與收益,這些業態組合的背后還有另一個需要遵循的原則,即統一性。
正如單體店轉型集合店的原因之一是同業競爭深陷紅海,集合店也存在同質化的風險。
比如新興集合店品牌SPARKO。其深圳萬象天地店開業時匯集了快消品零售店、花店、咖啡店、照相館、畫室等多個業態共 13 個品牌,綜合性很強,然而實際經營情況卻是人流稀少。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沒有建立內在的聯系,給人的感覺像走進了某個百貨商場的拐角。
為了避免這種有形無神、泯然眾人的情況,有的集合店選擇從單一業態出發,在現有基因下整合關聯業態,共同烘托主題;而有的則采用IP+復合業態的方式,將IP的價值最大化。
物心就屬于前者。作為意大利Moleskine、美國Book Darts、德國Kaweco等在內的世界頂級設計類產品在中國的代理商,物心的核心業務是售賣進口高端文具。在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物心又以進口文具作為主旋律,去串聯其他業態,使其與其他集合店實現區隔。
具體來說,由于物心代理的文具來自全球,因此店內充滿了“文藝青年在路上”的氛圍。除了在裝修時用大量木材、黃棕色塊,營造成一個歐美圖書館的場景外,其餐飲和買手商品區域也盡可能突出產地屬性,比如在一輛來自法國的自行車旁邊,擺上關于“環法”最新始發點法國旺代省的旅行攻略。
除了文具店,近年來以書店為核心業態、打文化牌的集合店最為常見。比如言幾又、誠品書店、方所、單向空間。他們所囊括的業態,往往有強烈的個性和審美趣味。比如方所內的服飾店“例外”,就是一個為文藝范中等收入群體打造的設計師品牌。如果換成一家快時尚品牌,則會顯得非常突兀。
當然,正如誠品書店總經理李介修說的那樣,“圖書有個特質,就是它是有‘多元內容的商品,可以衍生出很多與生活相關的議題。”換句話說,并不是所有單一業態對外延伸時都有如此的自由度。比如抓娃娃機店可以串聯起餐飲店,卻難串聯起美發店。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談IP,集合店經營者如果手握某個IP,同樣也可以擺脫同質化的陷阱。LINE FRIENDS CAFE & STORE就是IP集合店中的代表。
LINE FRIENDS誕生于國外移動通信軟件“LINE”,衍生品包括角色動漫、公仔等。而它的線下集合店正在將IP衍生品的外延擴大。目前,LINE FRIENDS CAFE& STORE在中國有28家店,其店內業態主要就有周邊銷售(衣服、文具、配飾、鞋包等)、咖啡、輕餐、酒吧。
該店非經營空間充滿了各種專供拍照的萌系小品,比如一條長椅坐著一只“可妮兔”,其中一邊被空出來留給顧客;而經營空間里,不僅裝飾品、化妝品被打了LINE FRIENDS的烙印,就連餐飲區的甜點也被做成了可妮兔、布朗熊的形象。
如果只看業態類型,LINE FRIENDS CAFE & STORE與其他集合店相比并無創新,但是因為有了隨處可見、獨一無二的IP,這些門店往往會成為所在城市的打卡勝地。
所以,對創業者來說,從現有資源(成熟的單一業態或IP)對外延伸,要比零起點上馬集合店,更容易弄清楚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有門檻的生意,適合存量升級,菜鳥謹慎入坑。
盟友endprint
——集合店給誰帶來了紅利?
在集合店這種業態成為風口之前,支撐徐司晨從事進口文具生意的可能只有情懷。
2008年,他創立了做文具B2B代理分銷業務的文房具社。那時,他基于個人的興趣經常去歐洲、日本,或者瀏覽文具愛好者的論壇,去尋找滿意的文具,然后帶回國內銷售。
在他看來,文具像時尚單品那樣,也要講求品牌歷史與設計風格。比如Midori講究日式風格,畫家梵高和作家海明威也曾使用Moleskine筆記本。
但是那時國內沒有多少人對文具抱有功能之外的興趣,一支2塊錢的水性筆大概就可以滿足全部需要。所以文房具社的業務也一直沒有大的起色。轉機出現在集合店業態崛起之后。
后來,文房具社不僅成為言幾又、方所、單向空間、西西弗等書店類集合店的供應鏈企業,還走進了部分咖啡館、餐廳和兒童文教機構。進口文具利潤率高,定價空間大,商家都愿意將其作為自營商品進行采購。目前,文房具社是國內最大的進口文具代理商之一。
不過,徐司晨看到的商機不止于此。既然集合店是一個商品、服務與內容并重的商業空間,那么文房具社為什么不能“賣”得更多?
借助與國外文具品牌長期合作的關系,徐司晨正在嘗試將主題活動、品牌展覽、跨界聯名等項目的企劃與文具一同銷售給集合店。也就說,文房具社已經不再是一家供應鏈企業,還是一家活動策劃公司。此外徐司晨現在自己也經營著一個集合店品牌,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物心。
集合店除了為小眾商品提供了展銷平臺,也為新銳設計師提供了變現的渠道。
比如樹德生活館,就聚集了大批新銳設計師,這些人的作品過去很難有渠道變現,但是樹德生活館在聚合了這批人之后,可以統一借助集合店的平臺進行輸出。言幾又的子品牌“言幾又·言社”也是如此。集合店需要差異化、高溢價的商品,而新銳設計師需要出口,兩者實現了雙贏。
如果要說集合店模式拯救了誰的話,借助該模式打了一個翻身仗的書店,應該算是最大的受益者。相應的作為上游的出版社也受益匪淺。
不過,在書店轉型之初,出版社對此并不感冒。由于集合店經營理念是體驗與銷售并重,對圖書選擇也就是要盡可能地體現個性和品味,但出版社更喜歡的是全線采購,而不是“挑三揀四”的客戶。
比如言幾又就是通過長期的銷售反饋,才成功說服出版社接受了其邏輯和理念。

具體而言,言幾又自行開發了數據系統,反映每本書的銷售量與趨勢。同時,會員系統、微信服務號,也會記錄用戶的行為數據,包括喜歡哪位作家、喝了什么咖啡、偏好什么活動等。言幾又基于此制定調整陳列方案和判斷接下來的采購目錄,而這部分數據也開放給出版商。
現在,有40余家門店的言幾又已經成為中信出版社最大的銷售渠道之一,共計500多家出版社正在借助言幾又反饋的銷售數據制定出版計劃。
萬達模式
——集合店與購物中心是敵是友?
集合店眼前的繁榮,有一股推動力量不容忽視,那就是商業地產公司。
面對電商的競爭,購物中心渴望引進體驗上具有特色,能夠帶來人氣的業態,而集合店正是當紅小生。
為此,各種招商時的優惠政策紛紛向集合店拋來。據單向空間透露,有的商場甚至表示愿意加盟一家門店親自運營。
難怪當當網在推出實體店計劃時,CEO李國慶對商場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希望合作方提供1 000平方米以上的空間并5年免房租,同時承擔裝修費和講座等活動的費用?!?/p>
從單一業態時慘淡經營,到眼下成為座上賓,集合店在購物中心的孵化下日益壯大。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集合店單體面積正在不斷突破想象:言幾又已經不滿足成都IFS提供的4 000平方米空間,2017年其在天津于家堡開業的新店,面積達到了7 500平方米。而快時尚服飾品牌MJstyle規劃的全新FISHOP集合店體量超過了10 000平方米。
這些集合店越來越像一家小型購物中心,更關鍵的是雙方內在的商業模式也日益趨同。
隨著集合店體量的擴張,經營者已經無法獨立運作所有業態,他們傾向于做統一的品牌運營者,而將部分空間轉租,以收取租金或者參與銷售分成。比如言幾又,除了圖書、咖啡、文創、玩具等業務,其他幾乎都采用了招商的模式。
當然也有集合店經營者希望由第三方試水,成功后再轉自營。比如大眾書局2014年從原先的合作方手中接過咖啡區的經營權,然后從Costa挖來咖啡師和店長,推出自有咖啡品牌“紙品咖啡”。
當集合店與購物中心傻傻分不清楚,它最終的面貌到底將是什么樣?
臺灣誠品書店至今最大的商業項目“蘇州誠品”或許就是答案。這個2015年年底開業,擁有13萬平方米的龐然大物,完全超越了書店,乃至集合店的范疇。
其定位于城市文化綜合體,分為地上三層及地下一層,包括五類書區、四處特色空間、三家店中店以及 B1 層的誠品生活采集。除了書店,其他業態全部采用招商模式。
更夸張的是,在綜合體的旁邊,還有兩棟塔樓、共 76 套高級公寓出售,并且這些都是誠品的自持物業,開盤時售價就在3.5萬元/㎡起,儼然就是萬達模式的翻版。
眼下,在互聯網世界有這樣一個現象:單一領域的巨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共同趨勢是,越來越傾向于推倒邊界。它們將多個差異很大的業務場景強行封閉在一起,實現流量和用戶在各條產品線之間的自由流動、互相輸出和互相帶動,這個玩法被傅盛稱為“釘耙戰略”。于是乎,我們就看到巨頭們越來越像,相互之間的摩擦也越來越大。
而集合店似乎也正在走在這條路上。從建立邊界,到打破邊界,再到建立邊界,商業模式創新像極了一個循環上升的螺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