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福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1952年設立,1995年按照國務院要求,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基礎上組建內蒙古森工集團(按照正廳局級單位管理),并成為全國57家試點企業集團之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9個旗市,林業生態主體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內蒙森工集團在崗全民職工5.4萬人,其他混崗大集體知青工6萬多人,退休職工7萬多人.林區開發建設60多年來,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2億立方米,上繳各項稅費200多億元,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1952——1999年林區工資制度和工資調整情況
1952年林區工資制度為工分制。工人實行八級工資制,計件工資制,職員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分值按實物價值折算。例如:某采伐工在三等6級林場采伐6米以上原木,定額為4.3m3,日基本工資10.51分,1953年提高到13.76分。1952年5月開始補發,每分折合0.2元。
1954年5月林區工資標準為:總技師(專家)工資為1——3級(1420——1200分)、醫師、技師工資為4——7級(1090——850分)、技術員工資為13——18級(445——270分)、助理技術員工資18——21級(270——200分)、練習生22——24級(180——140分)。
1956年為適應生產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實行貨幣工資制。改進了工人的工資等級制度和企業的職員、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制度。
1961年國務院決定給林區職工升級,采運生產工人及山場基層干部升級面為30%,其他戰線職工升級面為15%,服務行業和機關干部不升級。
1963年除17級以上職工調級面作適當控制外,18級以下的職工升級面為40%。
1971年對低薪職工進行調資。1957年以前參加工作的三級工,1960年底以前參加工作二級工,1966年底以前參加工作一級工和低于一級的工人,以及與上述工作年限相同工資等級相似的職工,均可以調整工資。
1977年對1971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的一級工,1966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的二級工調整工資,升級面為40%。同時,對1971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現行六、七類工資區,工資標準低于38元的,提高到38元;1966年底以前參加工作,工資標準低于43元的,提高到43元。
1979年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職工的升級面,全國為40%,從11月1日起執行。升級職工按本人現任的工資標準差增加工資額,級差小于5元的按5元增加。
1981年10月起,給中小學教職工、醫療衛生單位職工增加工資。
1985年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林區機關事業單位16761名職工參加工資套改,人均月增資26.9元。企業職工按現工資標準額就近就高套入新工資標準,職工套級可級一大級,1982年底以后定級的職工升小一級。
1986年按內蒙古自治區勞動人事廳文件規定,企業開始按職工總數3%進行獎勵升級。
1988年按自治區勞動人事廳文件規定,對林業國有企業合同制工人提高15%的工資性補貼。同年10月1日起,將中小學和幼兒教師現行的工資標準均提高10%。
1989年10月1日起對林區護士工資標準提高10%。
1990年按自治區勞動人事文件規定,對1989年9月30日在冊的國營企業固定工、合同制工人、混崗集體工等,在1985年企業套改工資的基礎上,加上國務院、勞動人事部和自治區政府規定及勞動人事廳批準的晉級,作為企業標準工資升級的基礎。
1991年滿歸林業局進行崗位技能工資制度改革試點。
1993年按照自治區勞動人事廳文件規定,林區企業職工改行新工資標準。
1994年林區直屬事業單位和企業中文教衛生單位3.2萬人參加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套改。同時,林區11.7萬企業職工固定一級半升級,人均月增資50元。
1997年1月按照自治區勞動廳文件規定,企業職工改行新工資標準,工人與干部執行同一工資標準。
1999年除自治區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外,森工集團要求其他企事業進行崗位工資、崗位技能工資、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
從2000年起,自治區對森工集團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不再下發企業增資文件,工資管理權限下放給法人企業,森工集團對所屬企事業單位實行工資總額管理。
二、職工平均工資增長情況
林區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可分為三個階段
1952——1983年為第一階段,林區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緩慢。1952職工平均工資為519元,到1983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到1213元,平均工資年均增長33元。這一階段林區職工平均工資雖然增長緩慢,但在全國各行業中林區職工平均工資名列前茅,多年連續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最高。
1984——1999年為第二階段,林區職工平均工資增長較快。1984年林區職工平均工資為1314元,到1999年職工平均工資提高到4236元,平均每年增長195元。這一階段是林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階段,木材銷售疲軟、利潤低、企業發展舉步維艱,1993——1996年間各企業平均工資拖欠職工工資一年以上,職工平均工資在全國和自治區處于中游水平。
1999——2014年為第三階段,林區職工平均工資高速增長階段。2000年林區職工平均工資為4258元,到2014年職工平均工資提高到36335元,平均工資每年增長2291元。這一階段是林區職工平均工資增長最快的階段,國家“天保工程”實施,林區經濟形勢逐年好轉,民生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工資水平基數低,與自治區和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差距顯著。
2014年林區職工平均工資36335元,僅相當于內蒙古自治區地平工資54460元的66.7%,全國職工平均工資49969元的72.7%。1978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615元,當時林區職工平均工資為108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6%。目前,林區職工平均工資在全國處于下游水平.endprint
三、2014年內蒙森工集團職工工資基本情況
1、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內蒙古森工集團在崗職工55184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6211元,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9.99億元。其中:企業單位在崗職工52972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5616元,職工工資總額18.88億元;事業單位在崗職工2212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0526元,職工工資總額1.11億元。
四、內蒙森工集團現執行工資制度基本情況
內蒙森工集團所屬企事業單位現執行四種工資制度。企業執行內蒙古自治區企業參考工資標準,即等級工資制;其中大部分企業從1991年開始進行崗位工資、崗位技能工資為主的工資制度改革。直屬事業單位執行國家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標準,但沒有按2007年國家事業單位新工資標準進行套改;森工集團機關從2003年開始進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崗位績效工資由崗位工資、工齡工資、績效工資三部分組成。
五、內蒙森工集團現行工資制度存在主要問題
(一)企業之間、企事業單位之間工資差距大.森工集團所屬19個林業局平均工資最高的和最低相差4980元.
(二)工資制度落后。津貼補貼政策最早執行的是1979年的文件。
(三)工資增長機制落后。我們現有工資增長只能靠普調性升級來解決,大部分職工晉升職務或職稱,不能晉升工資。
(四)工資制度和標準不統一,造成工資管理難度大.
六、內蒙森工集團工資制度改革相關對策
(一)林區目前由于企業經濟效益差異以及工資制度落后、工資標準不統一、工資增長機制單一,工資管理難度大等原因,造成各企業間、企事業之間甚至單位內部,職工工資差距較大,分配不盡合理。而且,大部分企事業單位也強烈要求進行工資制度改革與統一工資制度和標準。因此,可以說,林區工資改革勢在必行。今年4月1日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始全面停伐,各林業局工作職能和任務相同,為我們建立統一的工資制度,提供必要條件。
(二)林區工資制度改革目的是建立一種適應林區現代企業制度發展需要的工資制度,通過工資制度改革來調整工資結構、理順工資關系、縮小同類人員工資差距,使職工的勞動報酬與勞動崗位、勞動技能、勞動責任和勞動貢獻相結合,與部門管理責任目標和工作業績掛鉤,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管理模式,實現一崗一薪、易崗易薪。
(三)要充分認識林區工資制度改革的難度。目前,林區有企事業單位50多家,在崗職工5萬多人,其中:處級干部300多人,科級干部4000多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12 人。機構龐大,員工構成復雜,單位之間工資差距較大,各單位同級別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工資差距大,這些差距給工資制度改革增加了難度。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每個職工的切身利益,從現行工資制度平穩過渡到新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所有矛盾一次解決。只能采取平穩過渡、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七、全面停伐后工資制度改革工作安排
一要繼續貫徹“提低、擴中、限高”的企業工資分配原則,考慮到19個林業局職工平均工資差距依然較大,2015年森工集團職工增資繼續向平均工資低的林業局職工傾斜,而且要加大傾斜力度,使19個林業局職工平均工資差距縮小到3000元以內。
二需要人事、用工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停伐后,各林業局生產人員要向森林管護和森林經營崗位轉崗,各林業局需重新定崗定編。同時,對專業技術人員和具有工人技術等級人員進行聘任,現在林區大部分林業局沒有開展此項工作。人事、用工制度配套改革是工資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
三要完成以上工作基礎上選擇一家企業、一家事業單位進行工資制度改革試點,試點單位平穩運行后,再召開林區工資制度改革動員大會,同時下發《森工集團崗位績效工資試行方案》。林區工資制度改革全面起動,進入試運行階段,要不斷總結經驗,及時修正和完善試行方案,確保林區工資制度改革平穩運行和成功。
參考文獻:
[1]韓廣武主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志[M].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