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凌波
摘 要:面臨著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同業競爭的壓力,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不進則退的境地。本文將從業務多元化和管理多元化兩個方面的思路探討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的必要性、現狀及出路。
關鍵詞:商業銀行;多元化;轉型
0 引言
現代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沖擊勢不可當。一方面是來自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另一方面是各家銀行間殘酷的競爭,商業銀行早已不是經濟活動中唯一的理財機構和融資中介。客戶金融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貨比三家”,主動權不斷加大。
更重要的是,金融創新能力與商業銀行經營效益高度正相關。為滿足客戶個性化、綜合化的金融需求,實現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創新,我國商業銀行正在由傳統經營模式飛速轉變,多元化金融服務將成為未來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商業銀行取得競爭優勢和持久發展的源泉。
1 業務多元化
1.1 產品多元化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產品同質化現象仍然嚴重;對產品和業務作簡單改進和組合較多,對研發出集信息技術、消費者需求等于一體的創新型金融產品較少;我國在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促進新技術、新產品運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都會對金融產品創新造成影響。
一是收縮資產負債表,不再一味追求信貸規模擴大支持下的增長,調整收入結構,提升資本消耗較低的零售業務比重,增長非息收入占比,向資本耗用低的輕型化銀行發展。
同時,做大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銀行通過提高自身產品的設計能力,加強對上下游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并購融資一攬子方案,更好地滿足客戶的資產配置需求。
我國商業銀行從簡單的存貸業務到表外業務、中間業務已經有一段歷史了,銀行業現在的趨勢是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的擴展。商業銀行的中介屬性也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越來越成為金融產品、投資需求的中介。金融產品比如保險、信托、資管類產品等,投資需求比如資產配置與傳承、珠寶投資、海外置業等。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收入結構正在飛速改變,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需要在金融監管的制度下有想象力的廣義思路與探索。
另一方面,銀行業也要堅持負債多元化,包括通過豐富存款、理財、私行產品,為客戶提供資金管理、融資顧問、資金托管等綜合服務,拓展存款客戶資源,提高負債的穩定性、流動性和增長性,在風險、回報平衡的前提下做好資產負債總量、期限匹配,促進商業銀行整體價值最大化。
綜合以上幾點,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突破點即在新常態的經濟增長環境下,對市場需求有敏銳的捕捉力和快速的反應力,有對于被同業搶占先機風險的緊迫感,積極主動實現資產負債多元化和盈利多元化,全力搶占網絡金融等創新領域,建立產品創新機制,不斷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覆蓋新的客戶和市場,組建跨部門的任務型團隊,加強產品創新隊伍建設,在內部形成較為濃厚的產品創新氛圍,在滿足金融監管的條件下根據市場需求研發適合不同類型客戶的多元化產品。
1.2 渠道多元化
1.2.1渠道多元化發展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已逐漸從人力服務的傳統渠道進入多種服務渠道并存的時代。傳統柜面人員只提供八小時服務,而電子渠道支持二十四小時交易,對年輕上班族尤其有吸引力。電子渠道對提高銀行工作效率,減少客戶等待時間,提升客戶滿意度有巨大貢獻。同時,多元化的服務渠道替代人工渠道有利于銀行降低成本,保持盈利的穩定性。
目前,商業銀行大部分個人交易都可以通過電子渠道——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智慧柜員機、理財POS、銀行端支付等來辦理。未來商業銀行將借助自身的傳統優勢,進一步將銀行金融服務與現代化的網絡信息融合在一起,讓客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便捷地使用銀行金融服務。
當前商業銀行市場形勢快速變化,銀行傳統渠道面臨較大沖擊,自助渠道作為銀行服務客戶的網絡、業務運營平臺,亟需順勢而為,加快服務方式創新與功能轉型,各家銀行都爭先利用尖端的科技成果,改造現有銀行業服務模式和業務流程,對智慧銀行進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探索。如工行的“智能銀行”、農行的“新概念銀行”、中國銀行的“智能化網點”、香港的花旗銀行、渣打銀行也分別推出了自己的“旗艦店”、“數字銀行”等。大力推進網點分類建設和智慧轉型,全面提升客戶體驗,提高金融業效率,更好的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使銀行服務更加智能化、專業化。
高學歷的客戶群體比例逐漸提高,對電子渠道涉及的業務范圍、使用便捷度均有更高的需求。一些商業銀行正在致力于在創新中加入個性化設計,比如客戶根據自己的偏好和需要設計頁面。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國商業銀行電子渠道依托大數據系統也可以具備根據客戶的資產、偏向等推送適合客戶的產品等等人性化功能。
1.2.2渠道多元化發展風險防范
多元化服務渠道為客戶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增加了風險控制、監管、賠付等方面所隱藏的風險和危機。保證賬戶安全、簡化用戶操作、建立內控體系、提高風險監控,始終是保持商業銀行穩健經營與發展的根基,也是各家商業銀行要下功夫鉆研的內容。
1.2.2.1完善合規制度,提升合規意識
首先明確業務操作標準,統一業務流程。針對新的操作流程,需要形成與之相應的制度流程,加強政策指引。構建全角度、立體化的制度機制,讓合規操作扎根基層。加強對監管政策學習,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完善制度流程。根據新流程加大培訓力度,夯實合規基礎,全面提高員工綜合素質,杜絕員工認知不足的情況發生。
其次強化檢查力度,采用現場及非現場檢查方式,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檢查手段,把檢查結果納入考評機制,持續加強科學化管理導向。從內控機制、業務流程等方面入手,不斷做好系統化整改問責工作,有責必問、問責必嚴。對于檢查發現問題梳理總結、及時整改、反饋并且持續跟蹤后續整改結果,最終實現各渠道業務辦理的智能化、專業化、合規化。endprint
1.2.2.2提升風險識別手段,防范服務安全隱患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設備將事后審計的人工識別風險防控形式變為事前告知客戶、系統自動比對等風險防范前移模式,確保安全運行,防止出現外部糾紛。
2 管理多元化
2.1 對外管理多元化
我國商業銀行在客戶營銷方面,已由守株待兔轉變為主動為客戶管理和提醒,主動出擊營銷;由對客戶一視同仁的標準化服務轉變為訂制服務,談判價格;由產品銷售轉變為財富規劃,充分利用大數據采集、分析客戶數據,對客戶進行細分,以進行精準營銷。
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也主動擁抱金融科技領域的最新發展,通過建立起自己的應用場景和業務數據的不斷積累,提升客戶體驗,積極探索將外部金融科技帶來的挑戰融合為提升競爭力的動力來源。
在“互聯網+”的潮流下,傳統的以線下為主的各銀行已經逐漸失去了對部分年輕用戶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因此顛覆固有形象,提升服務質量,增強用戶體驗,將成為各大商業銀行增強競爭力的關鍵。2017年,京東與工行、百度與農行、建行與阿里巴巴達成的戰略合作,無論在精準營銷、信用體系的共享,還是風險監控等方面,都為傳統商業銀行提供了互聯網思維和解決方案,實現雙贏。商業銀行取互聯網之長、補自身之短,提供實體網點和客戶基礎,互聯網巨頭提供大眾接受程度高的社交圈和便民應用,一場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強強合作的風暴正在來臨。
在強強合作的時代中,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強化互聯網思維,對其線上產品進行優化。例如,針對目前手機銀行存在的UI設計不夠人性化、重復登錄、密碼繁瑣難記等用戶痛點,商業銀行應提高界面美觀度和操作簡易度,以增加用戶黏性。其次,在完善銀行征信體系的基礎上,銀行可適當放寬個人貸款要求,為不同層級的用戶提供不同的信用消費額度,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此外,可以推出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金融需求。
2.2 對內管理多元化
國有商業銀行大鍋飯的理念早已過時,對生產要素重新進行優化組合產生新的生產力,才能跟上客戶需求的增長,獲取經濟效益,為自身發展注入新的能量。減少傳統現金結算柜臺,增加和客戶面對面的開放式營銷柜臺,甚至今后可能會出現網絡營業廳,金融行業的巨大變革需要培養更多的綜合性營銷人才。
風險防控方面,為提升營業網點內控管理水平和柜面風險防控能力,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實體網點會計主管及柜員的任職年限有了明確的規定:會計主管同一網點任職最長兩年,柜員同一網點任職最長一年。通過硬性時間要求,進一步減少主管和柜員長時間在同一機構工作容易引發的各類風險問題。
3 結束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有如此之多的產品和組合可以供客戶選擇,如此廣闊的客戶群體可以為之服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競爭之兇殘,如果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探索開創精神,勢必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我國銀行業多元化轉型的核心目標是要再造銀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重新界定銀行的業務范圍,實施全能化發展模式,進而促進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的多元化。既需要通過對傳統銀行業務的突破和創新,提高綜合服務的水平和價值創造的能力,還需要擁抱科技,實現金融服務互聯網化,提升金融業服務的效率與風險管控的水平。只有認清機遇、正視挑戰,商業銀行才能在新一輪改革大潮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商業銀行改革的大潮中,激勵創新,正視多元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好可以預見的風險預案,才能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優雅起舞。
參考文獻
[1]《十大商業銀行網絡口碑檢測報告(2017)》[N].法治周末,2017-10-9.
[2]李圣賢.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轉型策略研究[J].財稅月刊,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