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習涵 劉秀萍

每年的畢業季,李勇都會收到很多來自學生的賀卡,在很多份留言的開頭都寫著“勇哥”二字。
“勇哥”是全校孩子對李勇的昵稱。作為重慶楊家坪中學的校長,他最擅長的事情之一就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學校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手機號,有時候一天之內他的手機會收到十幾條甚至幾十條來自學生的短信,不論多晚,他都會一一回復。
熟悉他的同行評價他是“走心、有愛”的校長,而他也的確擔得起這一評價。自履職以來,他始終致力于辦有溫度的教育,將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學打造成重慶的一所有溫度的名校。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與師生在一起,他甚至從離學校較遠的家中搬出來,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屋子。
李勇愛看書,在他的辦公桌上隨意散落著《重新發現學校》《童年的秘密》等各類教育書籍,而他也將從文字中獲取的溫度和力量傳遞給了學校、老師和孩子。每時每刻,他都在叩問自己的教育初心,“教育是絕對不能功利的,情感才是教育的底色”。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李勇如一位沉穩的工匠,用內心的溫度雕琢著學校,讓教育回歸原點。
“歌手”是李勇在楊家坪中學獨特的形象。某年的開學典禮上,李勇一反常見的一板一眼的開學致辭,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唱了五首自己改編的歌,然后,他借助歌曲來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每一個故事中都包含著他想傳達給新生的思想與理念。
這次別出心裁的開學典禮,將“高高在上”的校長與新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一大截。
李勇將自己的手機號公開給全校的學生之后,很多學生都將他當作了“知心哥哥”,學業問題、人生迷茫、家庭瑣事等等都會向李勇傾訴,尋求解答。李勇哪怕是半夜12點之后收到學生的短信,也從不忽略和拖延,總是及時地給學生回復。
有校長感慨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嘗試,但無法如李勇那樣堅持到底。而李勇之所以能夠堅持的內在動力都是為了學生,“那些學生在遇到邁不過去的坎的時候,如果你不及時開導他,他就有可能做傻事”。
某種程度上,李勇把學校里的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境況如同一根弦時刻緊繃在他的心頭。很多時候,到了晚上九十點,他還會去教室巡視班級里的學生,替他們答疑解惑。
曾經,有一些畢業生向李勇反映想回母校看看老師,在老師不知情的時候給他一個驚喜,但學校的門衛出于安全考慮需要先通報班主任。李勇想了一個辦法,在畢業典禮上給畢業生頒發特別定制的專屬通行證,這樣學生再回學校憑借“特別通行證”就可順利入校。
這樣的細節是李勇善于捕捉到的,在他眼中,學生的事無小事,而真正的人文關懷和教育的溫度正是體現在細節中。李勇說,“學校的溫度就是要以愛為根基”,在楊家坪中學,每一次活動、每一個教育設計的出發點都源于愛。


>>畢業典禮后孩子們遲遲不愿散去 圍著李勇校長簽名留念
“考試節”是楊家坪中學的一大特色。 在每一次考試來臨之前,學生總會出現一些或焦慮或迷茫的心情狀態。這本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李勇卻上了心,最終,他想到了將考試轉化為節日的方法,讓學生在節日的氛圍中以輕松的心態度過看似“殘酷冰冷”的考試。
這一天,學校會為學生免費提供午餐、牛奶、水果等考試福利,天冷的時候還會準備防寒姜湯,將關懷做到了極致。
有一年的考試節上,為了給高三學生減壓,李勇讓學生在操場上圍坐成一圈,每人發一塊毛巾,李勇將毛巾往頭上一裹,扮演成阿寶,開始邊唱邊跳。這一幕成了這屆高三學生頭腦中難以磨滅的一段記憶。
在一所學校,校長是最具引領性的力量,在楊家坪中學,李勇身體力行地辦“有溫度”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感染和改變著學校的每一位教師,使學校的教師從內心生成一種強大的內驅力。
不僅僅是對學生,李勇對教師的關愛同樣無微不至。學校的一位年輕教師和愛人兩地分居,為了解決這位年輕教師的后顧之憂,李勇想方設法地爭取了一個指標,將他的愛人也一并招聘進了學校。
在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石韜看來,李勇來到學校之后最大的功勞就是將全校的教職工擰成一股繩,向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前進,而這股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李勇的人格魅力。“在李勇用心營造的溫情的氛圍里,教師會覺得干不好對不起學校,也對不起校長。”石韜直言。
高中部2020級的年級主任劉湘渝在楊家坪中學工作了20多年,他直言從來沒見過如此“拼”的教師團隊,拼時間,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要做的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清清楚楚;拼效率,無論什么考試,考完當天老師就集中閱卷,迅速查找原因,分析癥結。
學校有一位教師何蘭,她的教育格言是“給孩子99次耐心”。面對孩子的任何事情,她都可以保持寬容的姿態。
正是在這種自上而下形成的溫暖的教育氛圍中,師生關系融洽了,在每一節課上,每一個在校的時刻,都充盈著師生間的溫情互動,久而久之,校園內形成了一股不可撼動的向上生長的力量。
事實證明,“有溫度的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施加了無形而強大的正向影響力。從2012年到2017年,短短五年時間之內,學校的純文化重點上線人數從160人增長到875人。“這從重慶范圍內來看都算是一個奇跡。”李勇毫不謙虛地說。
“人皆能大成”是楊家坪中學的辦學理念,而它也體現了李勇對教育的理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每個人又同等重要。每個生命來到世界上都是個奇跡,要讓他們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學校里,他希望每個個體的價值都能得到最大化,由此,學校始終踐行“面向人人,以人育人,把人當人,讓人成人”的“人人教育”理念。
“每個孩子只有找到了存在感,他們才能熱愛老師,熱愛學校,將來熱愛社會,熱愛我們這個時代。”李勇說。
他總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將孩子的“閃光點”放大。有一次他在班級巡視,發現一個孩子在草稿本上寫了一首打油詩,雖然涉及感情,但非常有趣,他在全校的升旗儀式上當眾表揚了這個孩子,夸贊他有文學功底。“如果他能夠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名牌大學深造,他一定是第二個徐志摩。”
他倡導將每個孩子的作品都呈現在校園里,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學校里找到自己的名字,想方設法地找尋到每個孩子的優點,并展示出來,對孩子形成心理激勵。
而豐富的活動和選修課更是成為一套常態化的調動興趣、激發潛能的系統。學校開設了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博覽》《你不知道的生物科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在內的幾十門“大成”系列選修課,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就感。
從教三十多年,李勇從未停止過挖掘孩子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要你給他適宜的土壤和溫度,他就能夠生根,開花,關鍵是你能否找到讓他生根發芽的關鍵點。”
楊家坪中學的“溫度”還體現在學校的民主與開放程度上。學校的體育館全年對外開放,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場館內打球,不需要任何登記;體育館、操場、籃球場等運動場所周圍開放地擺放著各種體育用品,學生隨時自由取用;另外,學校還在公共區域內設置多個書吧,供學生隨時取閱。
但凡涉及學校的規劃和設計,李勇都會找機會讓全校的學生參與其中,學校校門到體育館之間的三個廣場就采納了學生的意見,分別命名為“君子廣場”“學子廣場”“才子廣場”。
學校設有專門的選課周,學校將所有的課程樣本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投票,得票多的課程才可以在下一學期開設。
楊家坪中學對外同樣保持著開放的姿態。其他學校可以隨時入校參觀,李勇要求給每一位來訪者都要備齊一份關于學校的資料。如今,學校接待的來訪人數每年都有上千人。
而李勇這些年也帶著這種開放的心態去各地分享經驗,他每一次在外演講之前都會先來個開場白——“天下教育是一家,育人不分你我他”。李勇覺得,校長辦教育既要有情懷,也要有胸懷。
他自認為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關鍵在于定力,他始終帶著自己對教育價值的理解和追求,行走在屬于自己的軌道上。
作為一門有情感的藝術,教育沒有捷徑可走。“教育是浸潤的過程,是一件慢之又慢的事。”李勇說。但慢教育最終會孕育出真感情,2017年6月8日,在高考結束后的晚上,高中部2017級的一位同學給李勇發來一條短信:
“勇哥,來到楊中是我高中生活最重要、最正確的選擇。大成校園帶給我的太多了,溫暖、感動,仁者心、師者情。不一樣的‘勇哥校長’ ,‘不一樣的師生情’……”
或許對于學校教育的成功有多種定義,而楊家坪中學給出的定義則讓人信服:讓每個畢業生都對學校滿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