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啟沖
(河南省項城市中等專業學校,河南 項城 466200)
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對傳統五步學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該學習方法繼承了我國先哲的經典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結了合當時的學習環境及學生的學習情況。五步學程的第一步是博學,即進行廣范而博大的學習,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步是審問,即要敢于并善于提出質疑,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向他人學習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第三步是慎思,即謹慎并嚴密地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在學習中應重視學思結合,不讀“死書”。第四步是明辨,即能夠清楚地辨別是非善惡。第五步是篤行,用理論指導實踐是學習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步驟,同時也是根本目的。
傳統五步學程對中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哲學與人生》第三章“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提高人生發展的能力”中,要求當代學生應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在知行統一中體驗成功。其中在“現象與本質明辨是非”一節中,就有講到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在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提高人生發展能力,這也就是“明辨之”的現代表述,而“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與“篤行之”的意思相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夠聯系此章節進行相關的思考,不但可以加深自己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解,同時還創造性地繼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更促使自己入學對教育文化品味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順應歷史潮流,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一章中,要求我們要分清理想與現實的區別,同時用聯系的眼光看問題,深刻理解理想來源于現實但高于現實,唯有現實付出足夠的努力,理想才能變為現實,因此理想對人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代學生要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而要真正對理想與現實有正確的理解,不僅需要“博學”還要“明辨”,這又增強了將傳統五步學程運用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學習中的可行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具體學習方法是在我黨的思想路線的指導下制定的,是黨的思想路線在該課程中的具體化。
2.1 一切從中職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從中職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該課程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原則。形象地說,中職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相對于初中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學習要求發生了改變。初中生的學習要求相對簡單,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而學習的直接目標則是升入高中。而中職生的學習目的則不同,中職各科的學習均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這是中職課程最突出的特點之一。而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也正決定了初中生的學習科目是單調并且是有限的,而中職的學習科目既有公共基礎課程,又有專業技能課程。初中學生接受的教育僅停留在課本的知識,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極少;而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包括綜合職業能力,為生產、服務一線工作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職生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結合起來,同時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繼續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在掌握了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之外,還應培養自己的良好職業道德,更應增強就業及創業能力,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做準備。此種課程設置的不同也決定了初中生課程的學習單純是為了考試,并接受學校以試卷成績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的評價;到了中職,學生的學習評價主體發生了改變,要接受的是企業與社會的評價,成功與失敗不再由學校的試卷決定,而將由企業及社會來判定。第二,日常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有家長與老師的悉心照顧,但是中職生正邁向成年,遠離父母身處異鄉,一切師生間、同學間或者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均由自己來處理。因此,中職生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時應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切勿隨波逐流。
2.2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真正的學習是能夠將課本知識運用于生活問題的解決中,首先要弄清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普遍的理論是可以具體化的,只有具體化的真理才能對實踐進行正確而有效地指導。所謂的具體化的真理就是充分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在進行“道德修養”課理論的學習時,中職生應結合本人的理解,使課本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從而運用以針對性地指導自己的實際生活。
當前,一些中職生的心理素質較差,易向困難與挫折低頭,意志不堅定。眾所周知,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是認知、意志和情感的有機統一體。但是,如果僅有堅定信念而不付諸行動,就無法真正做到學行結合。所以,要實現思想、道德、法律從知到行的轉化,需要學生加強自身認知、意志、情感、信念,并從多方面踐行才能完成。
[1]楊云濤.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職德育課中的滲透[J]. 經營管理者,2015,(26):372.
[2]吳若虹. 淺析中職教育中的德才觀與技能教學觀[J]. 文學教育(下),2016,(07):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