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峰娟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老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是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方式,所以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及師生間的交際性互動成為了當今高職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家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
1.1 高職學生英語課堂參與現狀
課堂參與不僅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參與,還包括學生的認知及情感參與。但是,在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課堂上齊聲回答老師提問或是被提問時被動參與課堂的人只占15%。此外,令人驚訝的是,還有2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英語課堂活動。在筆者所在學校的英語分層B班,不參與課堂活動的人數比例更大。
1.2 學生參與度低的原因分析
首先,選用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問題。 有些強調語言本身學習且理論性較強的教材,很難引起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些教材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實用性差。這類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教師自身及安排的教學活動存在問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常見教師在認真講解,學生玩手機或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教師對學生參與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有限時間內教學任務的完成,無暇考慮到高職學生本身的接受能力。
最后,參與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本身。 第一,高職院校的學生中,大多數單招錄取的學生基本英語音標,語調都沒有掌握,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都較差。這是他們不主動參與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第二,興趣缺失必然導致課堂活動參與度低。 第三,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堂沉默,但考前臨時抱佛腳也能順利過關。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勵學生課堂參與。第四,被動消極的課堂學習氛圍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扼殺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對分課堂”即“PAD”,該模式把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過程,并把一半的課堂時間分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的時間分配給學生,通過討論進行交互式學習。
對分課堂模式應用能提升課堂參與度主要表現在:
首先,講授的階段有利于學生專注于課堂。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講授時間太長,學生尤其基礎較差的高職生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時間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對分,教師在有限的短的時間內精講知識框架和重點難點,降低了對學生注意力維持時間的要求。而且少而精的講解更容易吸引學生,學生聽課會更專注。
其次,內化吸收過程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理解和吸收課堂內容。在老師講授了知識要點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礎、掌握情況、學習能力及學習資源,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基礎不足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反復閱讀教材內容,查漏補缺。 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QQ、電子郵件等方式一對一在線答疑,或通過發起群內討論的方式生生互相幫助或教師做出更加有針對性的輔導。 在這一階段,足夠的時間、充足的資源使基礎較差的學生通過努力也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也能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
然后,隔堂討論過程中,學生一定會主動或被動地參與課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全班按照成績劃分為相對固定的學習小組,學優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鍛煉表達能力;學困生學習成績得以提升,學習責任心、學習動機得到增強。 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小組成員,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部分,而且他們都經過了充分的準備,所以他們完全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真正實現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最后,對分課堂考核評價方式更強調把對學習成效的評估分散到各個教學單元的具體任務中,也就是說,學生的課程最終成績與學習過程緊密相關。學生在每一個單元的學習階段都有相對固定的學習任務,且形式多樣。 教師主要根據學生的參與及完成情況給出評價。 這種考核評價方式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課堂參與,有利于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變成“探索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過程性評價,課堂分組討論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主動或被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必然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1]趙婉莉,南嬌鵬. 大學英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陜西教育(高教),2016(5):40,42.
[2]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 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3]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5,(5):653-658.
[4]何家駒. 影響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參與因素的調查分析[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