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對于初中生來說古文是語文學習中較難的一項,因為很難準確理解它的含義。畢竟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因此對初中生來說理解這些繁瑣的古文成為了一大障礙。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字的發(fā)展更是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知識自然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讓學生們真正學習理解古文,需要教師發(fā)揮本領(lǐng),用更適合于他們方式讓他們理解古文的有趣,從而更加認真自主地學習古文。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
不管學習的內(nèi)容是什么,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無感的。即使教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對于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依舊只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記住了這個知識點就夠了,至于最后能不能運用和怎么運用并不重要。但是傳授知識并不只是為了考試成績,一時的分數(shù)也決定不了一個學生未來人生的所有。當然,為了更好的未來,學習是必然的。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心理較為矛盾的時期,介于幼稚和成熟之間,再加上青春期叛逆。如果對這件事沒有興趣,很難全心投入地去學習。激發(fā)學生對古文閱讀的興趣,要讓他們理解古人的情懷以及中華文華的博大精深。就個人經(jīng)驗而言,帶有故事性的古文更易引起注意,會讓人有想去研讀的欲望。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了鄒忌為了讓齊王醒悟,用一種諷刺的方式幫助他接納諫言。教師在講授時應(yīng)先介紹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以此來引起學生對學習它的興趣。興趣被激發(fā)后,學生才能更高效地學習和接受這節(jié)課的古文知識。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古文的基礎(chǔ)和必要條件。
優(yōu)秀的課前導(dǎo)入也是幫助學生學習和引起學生注意的重要條件。一般老師會用一些課外事情來引起學生注意進而進入主題。但是這沒法保證學生的注意可以一直保持在學習上。因為每個人的注意力集中都是有限制的。比較自律的學生也不能保證自己可以一節(jié)課都不走神,那么對于那些比較好動,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就很難維持了。因此教師要學會巧妙設(shè)計課前導(dǎo)入。現(xiàn)代教學資源比較豐富,教師應(yīng)該利用好這些資源。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將古文以視頻或音樂方式呈現(xiàn)。讓學生們以直觀生動的方式來學習。既可以了解文章背景,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最后以組別的形式作出反饋,教師只需加以糾正即可。例如《出師表》學習,可以放一段《三國演義》的視頻,然后大家討論,查找,分享自己的感受,且這樣會讓學生對《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學會巧妙設(shè)計課前導(dǎo)入,學生樂于學習,積極探討。
目前中學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很少有可以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并且很多教師因為自身的習慣和課程的進度而放棄和忽略了與學生交流探討的機會。學生因為對教師本身的一種畏懼和自身的不自信,也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正因為如此,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沉默聽講的習慣,對思維發(fā)展也很不利。教師可以學會適當放手,讓學生們在交流探討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向?qū)W生提出問題時,要有耐心和答疑解惑的思想準備。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要認真傾聽,不管對與錯都不要中途打斷,等學生講完再發(fā)表評論或指正錯誤。這樣會讓學生覺的受到尊重,可以給學生一定的自信心和表達感想的欲望。例如在講《曹劌論戰(zhàn)》時,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討論翻譯。討論結(jié)束后讓小組代表為大家翻譯一段。結(jié)束后要先對這位學生表示贊揚,而不是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那樣會讓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表達贊賞后再加以指正會給學生很大的自信和自我滿足感。所以教師要學會適時放手,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古文閱讀的有趣,學會自主學習。
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拿古文來說,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不同語句,詞類的研習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每個詞都是什么意思,那樣不利于學生對古文整體的學習。其實學生看到古文就頭疼也不是沒有道理。一是畢竟時代不同,語言相隔自然難以避免。二是古人寫這些文章時都有自身的情感、情懷寄于其中,但因為千百年的跨越,學生很難真的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學習古文時教師要盡力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不能看見古文就逃避。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要讓學生先能理解情緒意境,再去學習詞句的意思。遇到一些相同詞性時,可以放在一起講解。比如通假字,要告訴學生哪些類型的字詞最可能是通假字。這樣可以讓他們得一些好的方式去進行自我學習。當學生掌握方法后,才會更加自主的去閱讀和理解古文。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要學會讓學生提高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用對方法是很重要的,不能太過急躁,要有耐心。提高古文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qū)W之用之,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