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曦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有益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鍛造學生意志品質起著重要作用。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所選的戲劇篇目有《竇娥冤》《雷雨》和《哈姆萊特》,雖篇目不多,但都屬于經典的悲劇作品,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能夠發揮“獨當一面”的功能。
從教材中的悲劇作品來看,悲劇主體是正面人物,無論是王孫貴族還是貧民百姓,都有善的一面。為了尊嚴、自由、生命與環境或人物發生矛盾沖突,卻不甘示弱,直致肉體的毀滅,從而升華生命。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有價值的東西”是指人物身上值得人們肯定的品質,這些品質一般表現為嘉德懿行、追求美好、反抗暴力、揭露黑暗等等。具有這些高尚特質的人在面對不可回避的艱難甚至毀滅時表現出來的不屈精神,是不吝以生命為代價去超越苦難和死亡的,他們在舍棄中使得悲劇性有了進步意義。例如《竇娥冤》中的竇娥,雖只是一個普通女子,但為了正義卻毫不妥協,以死明志。
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悲劇通過沖突得以展現,悲劇性情節就是在激烈、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展開。悲劇性作品意在揭示人類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各種沖突。竇娥以生命為代價,對她所處的社會展開了最為激烈的控訴;哈姆萊特在揭露罪惡、為父報仇的過程中也因自己的猶豫不決而不斷掙扎;繁漪為了擺脫壓抑的環境,追求愛情、自由,不惜以最激烈的方式撕碎自己……
戲劇作品中的悲劇人物雖然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但仍毫不動搖地朝著心中的目標奮進。當他遇到不可跨越的矛盾時,悲劇人物或是在沖突中備受煎熬,或是以自身的毀滅來維護人的尊嚴、堅持對信念的追求、保持高尚的品質。悲劇性作品正是將生活中的不幸、苦難等現象,予以藝術地再現,雖然結局是毀滅性的,但他們在磨難中所體現出的美,是人與壓力、苦難和死亡抗爭時候所折射的光輝。
語文教學應在實踐當中呼喚學生的生命意識,從而探尋生命的意義。在語文教育活動中融入激揚生命價值的悲劇教育是有必要的,選文中的戲劇悲劇作品恰是新課程標準回歸到人本立場的體現。
培養學生挫折承受力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戲劇悲劇作品對學生挫折承受力的養成不能停留于表面。戲劇中的悲劇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它通過人追求真、善、美過程中和苦難抵抗而呈現出來。人物在與自然、社會、自我進行抗爭的過程是一種包含思想和情感的理性實踐行動,這種行動恰好決定了悲劇人物行動發展的軌跡和行動的必然結局。
在《竇娥冤》中,竇娥被張驢兒構陷,但嚴刑拷打也不能讓她屈服,決意與丑惡抗爭到底,她的反抗包括與張驢兒的爭辯,與官府大人的申訴,臨刑前的誓愿,無一不在表達她敢于斗爭、抗衡的精神,即使被摧毀也在所不惜。學生通過對此類悲劇性作品的學習,意識到生命的價值體現于人生發展的艱難歷程中,只有在生活中經歷苦難依然不屈服的人生,才具有意義。學生能夠跟隨悲劇性人物追求真善美的步伐,認清生存發展的各種必然局限,接受生活就是矛盾斗爭的過程。
悲劇的功用是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悲劇能讓人認識到個體生存的種種現實問題和苦難經歷,在面對挫折甚至毀滅時,以他們的抗爭激起讀者的情感。像《雷雨》中的蘩漪,她渴望自由、平等與愛情,可是周樸園的專橫、壓制使她的心靈遭受著巨大的摧殘。在冷漠和壓制的生活中,她褪去了活力與光彩,變成了“活死人”,然而在真情面前她選擇了爆發,追求愛與自由的烈焰正如驚雷般割破了冷漠壓抑的周公館。雖然這種反抗撕裂焚毀了她自己,但她的人格魅力、悲劇精神在這個背景下顯得更加奪目,更加震撼人心。
讀者帶著情感進入作者營造的情境,對劇中代表正義、自由的人物因無法避免的沖突導致的受難、毀滅產生憐憫、痛苦地體驗,同時為其堅強的抗爭精神感到敬佩和震撼,從而獲得沉痛的快感——感受到崇高以及對生命的超越。悲劇人物可以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凈化了人的心靈。
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悲劇沖突是社會、個體矛盾的集中反映,在正義與非正義的矛盾沖突中,代表正義的勢力暫時被非正義的勢力所壓倒,代表正義的悲劇人物的美好理想、合理要求、高尚行為遭受到非正義社會勢力的壓制與摧殘。悲劇沖突在人類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價值的歷史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悲劇性作品中的社會現象與人物素材來源于現實世界,作品通過揭示悲劇主人公內心世界,能夠觸動學生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從而在課堂的外延階段給予學生一些啟示和震憾。
比如竇娥,她孝順、剛烈、美好,但社會對她并不仁慈。她只想證明清白,獲得生存的權利,可她最后卻成了那個罪惡社會的犧牲品。悲劇作品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激情以及現實的意義,而不只是那個時代、那些人的悲情故事。通過戲劇悲劇藝術的熏陶,可以培養學生時代的良心,從而對社會負有責任。
黑格爾認為最理想的沖突是自身心靈的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沖突易于展示人物性格,披露人物心靈。悲劇對個體性格的塑造并非單一。比如哈姆萊特,他是一位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王子,力圖激濁揚清,改變那個混沌的社會,在向既定的社會秩序發起挑戰時,因為多疑、猶豫的性格導致了最終的悲劇,但他在以己之力撼動舊制度中顯示出超常的精神風貌。
悲劇對規定情境中人物言行的要求,對人與人關系相互沖突、轉化、和解過程的表現,都促進學生提高對環境、人生的認知性和適應性,以別人的人生反觀自己,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人”,學會用適當的言行表現自己。
悲劇毀滅性的結局在黑格爾看來是一種“和解”,其最震蕩人心的、永遠激勵人們的是對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不斷地進行深刻思考,并鞭策人們不懈地追求理想和幸福。戲劇悲劇作品可以給學生提供寬廣的成長空間,讓學生通過對現實人生的預演,認識到人生就是在磨礪中前進,促使他們以超越現實生活的態度去追求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