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君
傳統的教學方法,自有其存續的價值;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著其內在的局限性。所以傳統教學的改革是必然,但也不能全盤否定,改革也應該遵循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誦讀類作業,是非常傳統的語文作業類型,它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方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然而,背誦作業的有效性是讓人質疑的,首先是因為課堂上缺少有效的誦讀訓練,學生用于誦讀的時間非常少;其次,課堂對學生誦讀作業的評價相對是欠缺的。那么,怎樣有效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呢?開放性的作業檢查方式也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開放性作業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可以在形式上創新和超越。誦讀類作業在完成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的背誦類作業之外,還可以用朗誦比賽、課前演講、辯論等方式來展示學生的誦讀成果。圍繞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可以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誦讀類作業上的要求簡潔而富有針對性,也給了學生極大的開放空間。
探究性作業是高中語文作業設計中體現開放性的又一重要部分,是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作業形式。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教材文本問題探討、專題研究和課外綜合研究進行分類。
以《祝福》一課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設計如下三個探討問題:
(1)觀看《祝福》電影,說說電影人物扮相中的哪一階段最貼近小說中的描寫?
(2)采訪你身邊的老人,聽他們講述舊中國婦女的生活狀況,結合祥林嫂的遭遇寫一篇500字左右的采訪感受。佳作做課堂展示。
(3)課外閱讀小說集《彷徨》或《吶喊》,找到作為舊中國縮影的“魯鎮”的生活習俗,努力去發現當時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如孔乙己、阿Q等)的共同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一次討論會。
這里設計的三個題目需要學生一定量的投入,在具體實踐中可以讓學生三選一來完成。當然,沒有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是無法實現知識的鞏固和轉化的。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符合自己實際的作業來做,這樣既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大的壓力,也有利于確保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并從中體會到完成作業的樂趣,以此來增強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業評價方式也不是單一的,這也有利于教師從多角度去肯定和欣賞學生,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滿足。
在必修課本的每一個專題“積累與應用”中都有專題性的研究題目可供使用。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根據文本內容選擇切合學生學情的問題來進行探討。
如在必修四“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中,在學習了典范的古典詩詞之后,對于鑒賞詩歌的方法可以通過專題研究進一步鞏固和強化。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語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廣泛,專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學生多種能力的考查,如查找資料的能力、材料整合的能力、文本理解的能力、閱讀理解的能力、表達應用的能力等等。在突出學生個體能力的同時,在專題研究中,也可以增加合作完成的作業類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到語文課程目標里除了達到應用、拓展的目標,還要求發現和創新。
我們可以在“語言,存在的家園”這一專題之后開展語言方面的綜合研究。如“交際中的語言藝術”“方言與普通話”“奇妙的對聯”“讓人歡喜的成語”“身邊的廣告語”“我的姓氏”“新鮮的詞語”“車后標語大集錦”等,都可以成為綜合研究的話題。這些專題注重到了研究的實際運用,在回歸語言本身的同時體驗生活,可以把語文知識應用到實處。“走近文學大師”“了不起的文言翻譯”“我眼中的文學名著”“古文——讓我歡喜讓我憂”“第N次閱讀”等探究活動特別強調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了開放性作業的各種特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蘇教版語文必修教材將“活動體驗”與“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并列為教材練習的三種呈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高中語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
從蘇教版必修教材看,實踐類的作業所占的比例是1/4,可見,實踐類作業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實踐內容來看,此類作業注重針對性,均圍繞專題人文內涵展開;可操作性,帶有極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通過多種學習途徑去解決問題,感受語文。活動體驗立足課堂,走向課文,不拘泥于一種形式,學生可選擇性地去完成,充分體現了高中語文作業的開放性特征。
在教材之外,可以組織多種活動體驗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體驗和深刻的心理體驗。它可以是走入社會進行調查和訪問,可以是針對時事新聞進行分析和辯論,可以是改編課本劇進行闡釋和表演,可以是走近書海進行采集和創編,可以是在班級刊物中的創作或編輯,可以是在專家講座中的聆聽和感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科書、報刊、電影、演講會、圖書館、戲劇表演、博物館、紀念館等都可以成為完成語文作業的資源。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在教學活動之前,我們要進行必要的準備,在頭腦中或書面形成一個計劃。教學準備的核心就是為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開放性作業的設計也必須是以這一原則為核心的。如果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只是想用形式的創新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那么,作業設計也就背離了教學本身,也就談不上它的有效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