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亮
在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語文教學能夠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得學生在長期學習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由于高中階段中處于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正是塑造價值觀與人格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提高人文精神的教育意識,正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由于受到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衡量學生的標準通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這樣就導致了教學理念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許多教師以高考成績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從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許多教師通過題海戰術,以及反復的背誦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且在上課的過程中主要以教材為主要材料,對課文進行反復分析,在寫作方面進行深入挖掘。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達到教師的目的,但這樣的教學方式卻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使得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屬性被削弱。
一部分高中教師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著不足,忽視了對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從而導致教師自己沒有對教材理解透徹。教師的教學過程比較枯燥,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人文素養無法得以提高。教師只注重講解課文中的基礎知識,有時連自己都沒有認真讀懂課文的人文內涵,自然也無法讓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傳達給學生。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也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自身素質。如今新課改的提出,向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專業素養,擴寬自己的知識以及眼界,以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一方面能夠自如地運用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學生受到教師長期的影響,就能夠樹立起人文意識,意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講到《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先對這篇文章的背景進行講解,同時也向學生介紹文章的歷史背景以及思想狀況。教師也可結合背景對藺相如以及廉頗的人物形象和特征進行講解,并告知學生廉頗和藺相如的良好品質,通過講解人物的品格,傳達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正確引導學生思想品質的養成。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應該對自身的課堂教學進行優化。教師要提高人文素養培育在教學當中所占的比例,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體驗課文內容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上《再別康橋》這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當你離開一座對你影響特別深,且有著深厚感情的城市時,你是什么的感受?”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思考揣摩。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心情,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使人文體驗的形成。
教師為了能夠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思想狀況,教師必須在教學方面進行深刻的反思。學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對此,教師要正確地面對這些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要注重體現人文性評價,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態度,在評價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以及尊重學生,肯定性的措辭能夠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勵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表現得更加活躍,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教師的尊重,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總而言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以及知識能力,更需要在教學當中不斷地滲透人文精神,這樣不僅能夠發揮出語文學科工具性的作用,同樣也能夠發揮出傳播傳統文化,使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