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山東省泰安泰山實驗中學)
教室里,一位班主任老師正在檢查學生作業。A同學的桌子上空空如也,班主任問:“你的作業呢?”A答:“我沒做。”“為什么沒做?”班主任不自覺地提高了嗓門,A同學也不甘示弱地大聲說:“我不會!”班主任生氣了,“你出去!”“出去就出去,什么了不起,”A同學一甩手氣沖沖走出教室……
這是發生在我和學生之間不愉快的一幕。
俗話說“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作為教師應懂得學生心理。發展心理學認為,三四歲幼兒處于人生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進入第二反抗期。由于生理迅速成熟和自我意識的飛躍發展,他們產生了“成人感”——自以為已經成熟,在心理上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要以獨立人格出現。同時,又因為發展的不平衡,他們在知識、經驗等方面并未成熟,心理能力明顯滯后于自我意識,只處于半成熟狀態,這就造成成人感和半成人現狀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反抗期的出現是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發展的必經途徑。不過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不善于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自己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故而作為教師應懂得學生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傾聽他們的心聲,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好育人工作。
人人都具有被肯定被贊揚的心理需求,不喜歡受人命令,何況處于青春逆反期學生呢?老師稍有言辭觸動,就立刻產生對抗心理。教師為人師表,做人固然要正直、坦率,但并不意味著什么話都要直言。因為不適當的直言如同反面說話一樣,是一種消極和否定的語言暗示,不是使學生抵觸反感,就是使學生顧慮重重,增加心理壓力,而恰當得體的委婉說話,意味著積極的語言暗示。
如在處理學生早戀問題時說活必須講究分寸,確不可傷學生的自尊,更不可給學生的行為定性。在一次談話中,我曾經說過一名學生是早戀,惹起了他強烈的抵觸情緒而不得不停止談話。早戀可用“男女同學密切交往”這句活來代替,學生心理易于接受。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情緒易沖動,不冷靜。尤其犯錯誤后,情緒更為激動、亢奮,像西班牙斗牛場上的斗牛,橫沖直撞。遇到此種情況,班主任就不能像平時那樣按部就班地進行說理教育,而應當進行冷處理,降溫減壓,先使學生迅速恢復心理平衡。課間兩名男生因一句玩笑,動手打起架。來到辦公室時,兩人紅著臉,擰著脖子,互不服氣。“他先說我……”“他先打我……”各自在班主任面前說自己的理兒。班主任怎么辦?拿出兩張紙來,一人一張,讓兩個學生先冷靜下來,寫出事情的經過。寫著寫著,一名男生就主動認錯:“老師,是我不對,我不該說他和××女同學好。”另一男生聽到對方的認錯,氣消云散,趕忙也道歉,“我也不對,不該動手打你。”剛才還是臉紅脖子粗的對頭,幾分鐘后,矛盾化解,握手言和。如果老師對兩名正在氣頭上的學生劈頭蓋臉一頓兇,“天天講,課間不許打架,而你倆明知故犯,真是太不聽話了,明天叫你們家長來。”老師的火上澆油,會是怎樣的效果?只能激化矛盾,小事化大,惡化事態。
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自己也要學會冷靜理智,控制好情緒。前不久,在期末考試期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監考老師拿著試卷走進教室,發現講臺上的凳子上被涂抹了一攤膠水,老師頓時大發雷霆,怒言一定要查出“搗蛋鬼”,否則就不發試卷。顯然,老師想以犧牲全班同學考試時間為壓力,迫使那個惹事者站出來。可老師的目的不但沒有達到,反而引起其他同學的抗議,憑什么不發給我們試卷?而犯錯的同學卻在其中幸災樂禍。老師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靜心細想,那位監考老師處理得有些過激,造成一大片學生的對立抵觸情緒。這種批評教育的方法只能產生負效應,導致兩敗懼傷。
有些學生愛惹事生非、好出風頭是為了發泄內心不良情緒。所以,單純的禁、堵、防的辦法,往往是禁而不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積壓在內心的悶氣不釋放出來,遲早有一天會像火山一樣噴發。班主任對這樣的學生需要及時疏導,怎樣疏導呢?多開展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現個性中的優勢,把積極性的一面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并以此作為突破口,促使他們全面進步。如班上一位同學學習馬虎,懶惰不完成作業,成績倒數,而且脾氣暴烈,欺負同學,與老師頂牛干。通過與家長交流,我得知該生自幼喜愛動物,怪不得好拿小蟲子之類的東西嚇唬膽小的女生。于是,我向生物老師推薦他參加了學校的生物興趣小組。從此,他積極采集制作標本,不再拿小動物惡作劇,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而且在他的帶動下,提高了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作為班主任應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對癥下藥,遇事沉著冷靜,講究工作策略,用和風細雨來化解他們心中的矛盾,疏導逆反心理,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