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美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100)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學校或學院與用人單位深度合作為基本前提,以產學研融合為基本制度,通過教師教授與師傅指導的雙重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1]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代學徒制在西方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歷史,全方位將我國現代學徒制與西方現代學徒制進行比較,對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學徒制的“現代性”是與傳統學徒制中“傳統性”相比較而言的,并非僅僅是指一個時間上的概念,更是一個“質態與形態上意義的范疇”。[2]始于164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的以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則加快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在長達3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脫胎于中世紀傳統學徒制的現代學徒制,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與揚棄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崛起,使得封建社會的行會制度瞬間土崩瓦解。同時也使得過去那種在手工作坊中師徒一起勞作,靠口口相傳“手把手教”的高度情景化的學習方式來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做法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社會與時代呼喚適應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的教育方式的誕生,即現代教育的產生。
毋庸置疑,高職院校為生產一線、服務一線和管理一線培養了大量人才,為人類工業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實踐證明,生活在“象牙塔”的學子們,由于離開了工作的真實場景,所學理論與實踐脫軌,無法學以致用。于是,上世紀60年代末,學徒制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傳統學徒制——現代學校制度——現代學徒制”這一漫長的演進過程中,西方現代學徒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現代學徒制教育體系,如英國的學徒制、德國的“雙元制”和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等。
我國由于工業化的歷史進程較為短暫,人們對現代學徒制的探索和理解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好地整合我國當前現有的資源,讓現代學徒制實現本土化、時代化,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的作用,這是高職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西方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現代學徒制政策法律法規體系。下面以德國和英國為例,談談他們現代學徒制的法律體系。
德國“雙元制”的實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初,政府將補習班發展為職業院校。而1969年《聯邦職業教育法》的正式頒布與實施則標志著德國政府將“雙元制”推向了制度化的軌道,如教育法“要求企業培訓必須遵循政府制定的規章條例,學徒培訓前必須與用人單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學徒所選擇的培訓職業必須是國家認可的”。[3]教育法的出臺為德國經濟的再次騰飛插上了翅膀,被譽為“二戰”后德國崛起的秘密武器。該法實施36年之后的2005年,德國政府又對該法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
相對于德國而言,英國關于現代學徒制的法律頒布較晚。2008年7 月,英國政府公布了《學徒制草案議案》,該議案涵蓋了“學徒制證書、學徒制框架、學徒制標準實施細則、學徒制協議和學校的職業指導教育等”內容。[4]次年11月,《學徒制、技能、兒童與學習法案》正式出臺,該法案是一部專門的現代學徒制法案,它在英國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現代學徒制的法律地位,將對學徒的教育和管理,以及與雇傭者的權利和義務都寫入了國家的法律范圍之內,為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的依據。
截至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的關于現代學徒制的法律出臺,這使得現代學徒制在我國的實施舉步維艱,如不滿18周歲的學生被視為童工,他們能否參加現代學徒制等一系列問題都迫切需要現代學徒制的法律出臺,才能順利保障現代學徒的順利實施。
課程培訓體系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都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制度。
德國“雙元制”的“雙元”有兩層含義,其中一元為職業院校,它主要負責學生(學徒)的理論教學;另一元為用人單位,它主要負責學徒(學生)技能的培訓。因此,它的課程培訓體系的開發是由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完成的。從課程目標來看,它既有職業院校要求的理論學習目標,又有企業要求的崗位實踐目標,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體。從設置的課程內容來看,是專業課與綜合課的有機結合,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從實施角度看,職業院校依據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開發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完成工作崗位需要的理論教學,而用人單位則完成技能訓練。在德國“雙元制”中,對職業院校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師和企業學徒的師傅,有明確規定:教師必須“畢業于綜合大學或高等專科學校,至少有 2 年以上企業實踐經歷,必須參加過教師培訓學院的學習”;[5]師傅必須接受過正規的培訓,且具備至少5年的工作經驗。從課程的評價來看,對學生(學徒)實施現代學徒制培訓的用人單位和職業院校不能參與評價,由第三方的企業行會協會來完成,“行會協會設有專門的考試委員會,該委員會由雇主聯合會、工會以及職業院校的教師三方的代表組成。”[6]
與德國的“雙元制”相比,英國的學徒制并沒有統一課程標準。在他們看來,現代工藝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能培養目標的設立不應該整齊劃一,否則技能就不會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要求。從課程類型的設置來看也是多種多樣,有培養學生“交流(Communication)、數字運用(Application of Number)、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提高自我學習和增進績效(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 Solving)”[7]等關鍵技能的課程;有國家職業資格(NVQ)等級考試的課程,該課程依照技術的熟練程度,共分為5個等級;此外還有技術證書課程等。從實施角度,英國學徒制的策略是工讀交替,產業自主管理。工讀交替,即學生入學第一年到職業學院或培訓中心等接受培訓;在以后的3~4年內到企業進行實習,但可以利用“學習日” 到職業學院或培訓中心等學習。產業自主管理是英國學徒制的最大亮點,即促使用人單位發揮最大潛能。
此外,澳大利亞的課程培訓體系也比較完善,其培訓體系主要由“資格框架、培訓包、質量培訓框架”三部分構成,[8]以培訓包尤為著名。
相對于西方的課程培訓體系而言,我國現代學徒制的課程培訓體系處于探索階段,還不完善。
從現代學徒制的社會認可程度來看,我國的認可程度顯然不如西方國家。就英國而言,其現代學徒制曾經為本國經濟的復蘇,幫助大量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培訓人員數量的激增和培訓質量的下降,企業開始對學徒制的認可程度有所下降。為了提升現代學徒制的培訓質量,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在培訓時間上,必須保障有30%的脫產時間。在德國,學生(學徒)一旦通過考試委員會的考核,將為他們頒布相應等級的資格證書,該證書 “含金量”較高,能夠在本行業內暢通無阻,得到雇主的認可,不存在歧視的現象。而在我國,大眾的觀念依舊是崇尚高學歷,學徒制要在我國得到普遍認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中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歷史背景、法律保障體系完善程度、課程培訓體系的完備程度和社會認可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做到“洋為中用”。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審視中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差別,為構建本土化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張雅美.現代學徒制導向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3.
[2]關晶,石偉平.現代學徒制之“現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5):34-50.
[3]曾繁相.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其法律保障[J].福建教育,2014(1):102-130.
[4]王玉苗.英國高等學徒制:背景、保障與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15(1):60-95.
[5]占衛國.英德學徒制對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借鑒與啟示[J].教育時空,2015(4):160-225.
[6]孫長遠,齊珍.德國“雙元制”及課程與教學模式分析[J].教育時空,2014(3):70-105.
[7]李燕.英國現代學徒制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08:78-188.
[8]翟志華,徐伊岑,趙善慶.澳大利亞新學徒制深度剖析[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07(1):13.
[9]黃文偉,賀蓓蓓.現代學徒制典型性問題的分析與破解——基于廣東現代學徒制標準研制的實踐視角[J].職教論壇,2017(04).
[10]歐陽麗,羅金彪.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體系的設計與思考[J].職教論壇,2017(04).
[11]楊楠,鄒星,滕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
[12]董俊華,文香艷.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中國培訓,2016(21).
[13]李艷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踐與認識[J].中外企業家, 2016(36).
[14]吳學峰,徐國慶. 現代學徒制:對象、意義與實施策略[J]. 現代教育管理,2016(11).
[15]李菲,耿保荃.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教學改革的途徑探索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1).
[16]童婧.現代學徒制在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5(25).
[17]田勇.現代學徒制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中的應用研究——以儀征技師學院為例[J].質量探索,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