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鋒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以描山畫水、傳達山川神貌為主;同時在描寫見聞中又包含著作者的獨特感受,常常融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具有獨特的文學魅力。但是,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籠統地、沒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統治著,學生對游記類文言文的僅存的興趣正在被一點點耗干。
童志斌將文言文分為 “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它們是“一體四面”的關系,我所建構的優化策略模型就是受“一體四面”的原型啟發,采用“誦讀激趣”“針對文體”“講好故事”“浸染文化”等策略,并在教學實踐中圍繞這一策略模型開展教學。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探測學情,設計行之有效的誦讀階梯。首先定準字音,老師要將梳理字音的任務布置下去。一般課文的注解都有重點字詞的注音,當然還要借助工具書的幫助。接著明晰句讀,讀準字音是最基礎也是最容易做的準備工作,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須要讀出古人的節奏來。最后是誦讀激趣。一般來說,白話文是由文言文演化過來的,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聯系,準確地讀斷文章,對正確地把握文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讀的程中一方面分清楚了文章的節奏,一方面有的段落熟讀之后意思就容易理解了。一般來說,游記類文言文屬于散文的一支,不強調押韻的,但是有很多游記類文言文字里行間充滿著韻味,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翻開一篇游記類文言文,對其揣摩、玩味其節奏、語調、語氣的過程,就是在體味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
例如,《滿井游記》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文章的語言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適合學生誦讀,但是生僻字尤其多,學生很容易望而生畏。對此,我作了如下設計:
設計目標
1.疏通字音,能正確流暢地通讀課文。(課文是略讀課,不要求背誦)
2.明晰句讀,讀準文章節奏,不讀破句。
3.學習誦讀,讀出文章意趣。
教學環節
1.速讀文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給生僻字注音。
2.慢讀文章,注意節奏和停頓,力求不要讀破句。(ppt顯示重點語句并劃出節奏)
梳理好文章的句讀之后,便可自由朗讀,讀出文章的節奏。
3.學會誦讀,激發學生意趣。
陳隆升老師將誦讀歸納為“五讀”:鞏固基礎、體會思路、品味語言、領悟中心、欣賞特色。翻開一篇游記類文言文,對其揣摩、玩味其節奏、語調、語氣的過程,就是在體味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
曹丕在《典論·論文》里面講“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指導學生理解和把握不同文本的特點,不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文章的寫法、意蘊的體會很有幫助,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也是大有裨益的。陳隆升對將其分為表層的語言秩序、語言體式和里層所負載的文化精神和個體內涵。并從“體式分析”和“學情分析”得出“重合的落點。”因此,深度分析文體,從游記類文言文的文體的表層深入挖掘內涵。逐漸找到“這一類”文章最值得教的地方顯得十分必要。
《小石潭記》是一篇游記類寫景散文,寫于柳宗元被貶永州,郁郁不得志之時。本文以優美的語句描寫了發現小石潭的景色和氣氛,營造了一種幽深悲涼的氛圍,含蓄地抒發了柳宗元凄苦之情。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體會其借景抒情的特點,從言語體式的表面深入挖掘到文化精神層次,通過“文體分析”和“學情分析”,找到兩者“重合的落點”。一個是柳宗元文質優美的山水景色描寫所體現出的審美情趣,一個是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通過“針對文本”的教學設計進行如下優化。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掃清文言障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培養審美情趣。
導入:略。
文言梳理:略.
1.發現小石潭。
2.潭中景物描寫。
3.小石潭的源流描寫。
4.潭中的氣氛。
文本細讀
1.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是?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3.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怎樣的游覽順序來寫的?
4.文章在寫景中用了什么寫法?
5.潭水和游魚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6.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7.小結。
通過對詞句的品讀、整體風格的把握,借文體完成文言文文化的傳承積累。而這些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古代文學積累、厚重的古代文學涵養和對古代文學各文體的發展有脈絡研究,這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知道,講故事是人們的天性之一,人們天生就是故事的敘說者,故事為人們的經歷提供了一致性與連續性,并在我們與他人交流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它廣泛地存在于一切文化和亞文化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喜歡故事性和情節性比較強的文章,借助這個特點,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游記類文言文有很強的時間、空間和情節的移步換景的概念,利用故事性教學,讓學生成為故事里的人,并且使學生獲得經驗的拓展。教師適當講講其中的故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更為重要的是溝通了文學人物之間的聯系,架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時,可以加入他寫《江雪》的故事。他原來寫的是“千”“萬”“孤”“獨”四字,后補寫成詩。學習《三峽》一文時,可以講述酈道元踏遍千山成奇書《水經注》的故事。但是講故事要同上課緊密的結合起來,不能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且講故事不能代替對文章的學習,要注意控制時間。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體驗:在教學中如果穿插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如果在游記類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能夠善于融入一些與作者相關的故事,就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為我們的閱讀教學“錦上添花”。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一文,若要學生準確把握作者隱于“閑”之內的情感,教師就要適當補充蘇軾的故事。當時蘇軾經“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他名為團練副使,實是“罪人”,朝廷規定他應“思過而自新”“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文”。可見蘇軾雖有官銜,但既無實權,也無事可做。補充這一段故事,學生就更能體悟到蘇軾當時那種微妙復雜的心境。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適當加入文章背景故事,使學生對作者生平、思想有所了解,才能使他們由語言之表到達情感之里,領悟作者的感受。
游記類文言文主要描述對象就是自然人文景觀,初中游記類文言文篇目大多以山水亭臺作為依托達到議論或抒情的目的。游記類文言文中的歷史故事、山川描摹能讓學生意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了解到文中所學到這些山川名勝古跡依然保留到今天,可以供人游覽憑吊,必將感嘆于祖國大好河山和悠久歷史。比如游記類文言文中所出現的湖心亭、錢塘江潮、三峽、岳陽樓、醉翁亭、滿井、永州山水等,至今仍是游客們絡繹不絕的旅游勝地。
關于如何實踐“浸染文化”的優化策略,主要是遷客騷人的高尚情操可以潛移默化地對人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時候正是慶歷新政失敗,自己慘遭貶謫的人生低谷。但是他并不因為自己遠離廟堂,身處江湖就從此一蹶不振,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憂天下,學習這些古仁人的事跡,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初中游記類文言文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生興趣不足、教師文體意識不夠、故事性缺乏、文化浸染不足等問題,可以通過采用“誦讀激趣”“針對文體”“講好故事”“浸染文化”等策略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游記類文言文的信心,努力培養民族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