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博
(大連外國語大學西葡語系)
繼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提出后,我國政府提出了《中拉“1+3+6”合作新框架》。2016年11月,外交部發布升級加強版的《中國對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文件強調中拉關系將進入一個以“新時期、新主張、新舉措、新理念、新階段、新格局、新平臺、新框架、新模式、新合作方式”為特點的中拉關系新時代。
據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CECLA)和拉美第一的商學院INCAE在2016年聯合發起的一項有關“西班牙語人才就業和流動調查”的調查報告顯示,西語人才三大就業方向依次為:企業(62%),教育科研單位(17%),政府機關(10%)。我們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西語人才就業流向為企業,其中七成以上為中大型企業,相關企業主要從事五大行業:貿易(25%),信息通訊/互聯網(13.5%),基礎建設(12%),制造業(11%),能源/新能源(10.2%)。在工作崗位分配方面,銷售(32%),翻譯/助理(26.4%),營銷媒介(8.3%),采購物流(4.5%),技術人員(4.1%),顧問(2.8%),財會(0.6%),其他21.3%,我們可以看出,超過半數以上的西語人才工作崗位為銷售,翻譯及助理。
調查報告也顯示,相對于教研機構和政府機關人員,企業人員更換工作頻率最高。據“企業在職人員的自身提高要求”報告顯示,最需要提高的方面依次為:(1)全面的商業知識;(2)提升個人軟實力,如溝通技巧、領導力等;(3)補充技術含量相關知識。然而,從我們現在高校以語言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現實情況來看,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外語成為他們唯一的競爭工具,而非附加性的競爭優勢,這時西語人才在企業中的被替代性較高,進而形成學生因缺乏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而感到無助,企業也因此無法進一步培養企業人才的雙向尷尬局面。
近十年,開設西語的院校呈現井噴式發展,西語專業應屆畢業生已經從1999年的500人激增至2016年的2萬人。而這一西語院校激增的現象極大的改變了西語人才市場的結構,西語人才呈年輕化趨勢明顯。而分析報告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國內高校培養西語人才的模式同質化極為嚴重,即均注重語言方面的培養,而忽略了專業知識的傳授,這種培養人才的模式與社會需求契合度低的事實直接加大了學生就業難度和就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的滿意度。因此,鑒于以上問題,我們在西語教學改革方面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借鑒歐盟提出的“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英文簡稱CLIL),除設置語言相關課程外,將商業、經濟、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引入到外語課程當中。
2.加強校企合作。在當今人才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西語各高校可以與企業采取聯合培養人才的方式,根據企業和社會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與實效性,使高校和企業達成一種“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
3.加強校際交流合作。加強學術交流和人員交換,西語院校應更多的與國外院校簽署學生交換、學術交流協議,給學生提供更多了解西拉國情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交流院校應不僅局限于西班牙,應更多的與拉美各國高校建立合作機制,輸送西語人才,多鼓勵學生了解西班牙和拉美國情,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下,我國急需有區域國別相關知識的人才;
4.“依托項目”教學法。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各西語高校教師開展“依托項目”教學法,如鼓勵和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當中,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5.專題講座。邀請企業專家定期到高校進行講座,給學生帶去更多、最新的企業動態信息,讓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類型,利用在校時間有意識的充實自己,學習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構建更強的個人競爭力。
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的結構和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要想做到徹底的教學改革,將專業知識與語言加以融合,必須提高教師的專業性,鼓勵教師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和深造。
根據西語人才就業及流動情況報告表明,西班牙語畢業生中有62%流向企業,而現有的國內西班牙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大多偏向語言文化、文學方向,中國迫切需要增強“西班牙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尤其需要通曉區域國別、西語國家國情、跨文化交際、企業經貿和法律方面的人才,西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徹底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