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賀中輝
(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山東交通學院)
隨著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趨勢日趨凸顯,各行業領域對我國外語人才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強調語言類人才應符合市場需求,還要能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然而,目前國內俄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俄語人才隊伍整體難以適應新時期對外語人才的新要求,亟待予以重視并及時調整、更新教學理念與形式。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大多數用人單位在招收俄語人才時,最關注的因素主要是下述幾方面:口譯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品德素養。除此之外,還有約六成以上的用人單位要求俄語專業的畢業生具備俄語八級語言水平。由此可知,當前社會和市場對俄語專業除了基礎課程之外,還有著職業素養、商務禮儀和語言表達藝術等多方面的要求。這不僅反映出現代社會對俄語人才能力有著多元化需求,還體現了單位對俄語專業人才實踐應用能力的高度重視。
同樣,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現實中有將近五成的用人單位認為俄語專業人才最重要的是兼具良好的俄語溝通能力和專業的業務知識,但從數據顯示,俄語人才的能力水平現狀普遍難以很好的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中,約超過四成的用人單位認為俄語專業人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客觀地說,造成這一現象的主因在于部分俄語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只是掌握了書面知識,卻缺乏交際應用,由此在工作崗位上也就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最終導致大部分用人單位對高校俄語翻譯畢業生的總體評價不高,俄語教學仍存在較大改進空間。
由于用人單位的經營范圍和公司性質不同,對俄語專業人才各方面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對應用型俄語人才的基本要求方面,政府及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這四類組織都比較看重俄語專業人才的口譯能力和實踐經驗。但是在其他方面,其選擇各有不同。第一,除民營企業外,其他三類機構對人才的學歷都比較看重,要求俄語專業畢業生擁有八級資格證書;第二,一般而言,政府、事業單位都會將商務禮儀排在首位,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則更重視人才的職業素養;第三,在對俄語人才專業知識的具體要求方面,政府事業單位最看重人才處理俄語公文的能力,國有企業較多注重人才的口頭交際能力,而民營企業則多將注意力放在人才對日常公文的筆譯能力上;第四,在單位培訓及與高校合作培養方面,上述組織對員工是否有必要進行專業領域外語水平培訓的意見一致,持肯定態度,但對于是否愿意用行動支持校企合作這一問題則持觀望態度。
全球化視域下對俄語人才的數量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知識面廣泛且有深度,還要求翻譯準確性達到符合標準且具反映迅速。因此,時下對于俄語人才的培養務必結合市場需求和要求,及時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能夠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俄語人才。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培養思路,以供參考。
在開放教育愈演愈熱的形勢下,傳統的“閉門教學”模式已遠不能跟不上時代發展。因此,必須主動打破“閉門教學”的桎梏,主動和社會企業溝通互動,建立校企聯合機制,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邀請用人單位的專家參與俄語教學,將專家掌握的前沿專業信息和經驗傳授給學生。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俄語專業相關信息,還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俄語基礎知識的掌握。
(2)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協作,把學生輸送到相關用人單位,讓單位成為俄語教學的“第二課堂”。通過實地指導,學生可以迅速地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市場和用人單位對俄語專業人才需求變化,以便其及時調整俄語學習方向。實踐證明,通過這種學習與實踐結合的培養,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強化俄語語言與實際運用結合,進一步提高俄語溝通能力,還能讓學生發現俄語學習中的不足,及時做出相應糾正和強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內教育教學也應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積極開展跨國界教育合作。就現狀來看,近年來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互派留學生也已成為普遍現象。可以說,國際間的高等教育合作已然是未來世界教育的大勢所趨。而且,自古以來我國就與俄羅斯建立邦交,睦鄰友好,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從未間斷。因此,加強與俄羅斯學校的合作辦學,從長遠來看不僅是培養俄語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有益于增強兩國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共促。對此,國內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一定要積極利用兩國睦鄰友好的關系,充分與俄羅斯高校展開合作。比如,俄語專業學生在國內完成俄語專業基礎學習后,可安排其到俄羅斯留學。一方面,讓學生在俄語環境中接受原汁原味的俄語訓練,在語言環境的影響和感染下夯實俄語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正宗俄羅斯文化,形成對俄語更深刻的認識,實現俄語綜合素養的進一步提高。除上述外,還可根據現狀與需求,優化、完善中俄兩國高校互認學位相關機制的建設,為兩國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人才基礎。
從宏觀角度而言,過去單一式、片面化的俄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各類弊端對中俄兩國的交流深度及合作層次都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而從微觀角度而論,這種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畢業后通常難以與社會發展接軌,畢業后即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因此,亟待進一步改善國內俄語教學現狀,致力于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的俄語專業人才,使得高校俄語專業教育與企業、社會接軌,徹底擺脫俄語專業教育困境,解決俄語專業學生的就業困難,促進中俄兩國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