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揚
(中國戲曲學院)
戲曲藝術類高校對于研究生的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臨著新時代,新的戲曲藝術發展形勢的大環境下,在戲曲藝術類研究生的培養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局限性和過于老舊,對于研究生的課程上教育上對于理論課堂的學習比重較大,沒有將對戲曲藝術學習的文化課堂與實踐教學課堂進行有效的規劃,沒有形成文化課堂與實踐教學成果的有效連接。同時在隨著對戲曲藝術的研究下,課程設置上并沒有放在一個全文化歷史的學習背景下,單一的對一科戲曲門類知識挖掘和探究是不夠的,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整個深厚積淀,重視將其充盈至戲曲教育中的作用。同時,在研究生的教材建設體制不太完善,特別是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上,僅僅是依靠導師們出版的書籍教材,在教材教研的規范上標準較為模糊,特別是對于近年來藝術碩士研究生人數的大規模上升,對于藝術碩士研究生的實踐教材,較為緊缺。
在藝術類高校研究生在基礎理論課程的設置上,出現了公共課程單一性和局限性,除了基本的政治類、英語類公共課程外,基于藝術類特點的課程較為單薄,僅僅在美學類、藝術綜合基礎知識的藝術公共課程的設置上,是遠遠不夠的,要依照學科特色特點進行廣度、深度的知識理論教學,戲曲這一門藝術科目,凝結著中華歷史悠久的文化精髓,與傳統文化連脈關系的古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的有效學習,既增加研究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助于研究生對于戲曲藝術的更深層次的全面理解以及更精尖的研究。如果說本科生的戲曲教育是對戲曲藝術的全面學習理解,那么對于研究生階段的戲曲教育,則更要以文化的厚重性、文化現象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戲曲藝術的發展特性研究為知識儲備,了解各個文化門類之間的共性和特性,聯系與影響,從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創作。
戲曲院校研究生自身特點,偏向于對于活動型、實踐型較強的教學過程比較容易接受,靈活性較強,特別是關于表演類、舞美類、編導類的舞臺上實踐教學尤為重要。以研究生創作實踐項目為導向,充分發揮研究生各個專業合作協調功能,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共同在實踐創作項目中承擔創作主體,并在創作過程中,以導師全程宏觀指導、學生實操創作、各專業互助協同為主要導向,以校園舞臺創作,支撐研究生自編自演自導自排練的實踐教學整個過程。在戲曲高校里,有著編、導、舞美、表演、音樂等多個專業方向的研究人才,不僅僅需要多專業方向的共同合作,鑒于藝術創作時間、地點項目的靈活性,每一位研究生并不都是在所在實踐中擔任主要專業的主創人才,很有可能擔任與主要專業相關的團隊人員,如劇務、制作,等等。在一部舞臺演出,不僅僅需要演員、導演、舞美、音樂等多種專業人才的共同配合,更需要的是劇務、舞臺監督、制作、宣傳等運營人員共同合作,依照創作實踐劇目人才需要為標準,在創作過程中,形成跨專業創作,如舞美專業研究生可作為制片制作人,編導專業研究生可在創作劇目中擔任劇務等等,使得研究生們在自主創作的項目中,將專業理論知識所學全部實際應用在創作實踐過程中,使得研究生們在實踐過程中開辟深發第二專業興趣,使得多專業研究生不再拘泥于固有的表、導、演方向,多方位發掘培養與社會應用型綜合人才,形成各專業參與,人人參與創作的局面。
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以體現在舞臺上為較為完整的呈現,無論是在表演、舞美、導演、音樂等專業,都是在夯實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經過扎實的淬煉而最終展現在了舞臺上。經常有人說一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不僅僅是只是對表演專業人才所做的示例,更是對舞美、音樂、編劇、導演等多個專業戲曲人才的一個最直接的考量。處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特別是近些年,隨著藝術碩士規模的不斷發展擴大,有關于藝術碩士人才相關培養要引起多方面的重視,藝術碩士的培養教育亦要與實踐創作緊密相連,作為以培養戲曲人才為主要任務的藝術高校,在教育培養上要與戲曲舞臺的演出愈加貼近,當然研究生的舞臺實踐創作,不僅僅是只針對于藝術碩士研究生的單面教學,同樣適用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要特別注意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動性,有些戲曲領域理論類別專業方向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大量研習,但是對于戲曲藝術,只有切身在舞臺實踐的實操教學下,才能夠對戲曲藝術做到更深刻的研究,只有讓學生走進舞臺,在舞臺上學習,才能對學生學習知識的有效運用。因為,戲曲藝術高校的教學更應適宜于戲曲舞臺作品的呈現,是對研究生學習成果的直接檢驗,更是對研究生學習研究的激勵和提升。那么,在高校的教學創作外,與以戲曲舞臺演出為主的社會地方戲曲院團為構建聯合培養機制,實行雙導師聯合培養模式,將更多的研究生在雙導師的指導下,實現學院與院團社會單位的雙向培養,更為深入地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創作能力,共同研創戲曲優秀劇目,特別是對于表演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寒暑假之時,可去相關院團參與排演實踐,既有相關的排練場地,又在專業院團正規嚴謹的排練狀況下,跟隨專業演出團隊學習到實地的演出知識,同時鼓勵研究生作為戲曲劇目的主創人員,參與社會院團的全程創作演出,人才更有效地達到與社會工作需求相對接的對戲曲高端人才的全面培養;此外,提高研究生的理論研究的前沿性、廣遠性,與各個戲曲藝術院校構建戲曲理論研究的橫向機制,可針對戲曲理論研究建立研究課題,對戲曲藝術的做專題研究,可將與地方的藝術研究院理論研究基地建立聯合培養的機制,將戲曲研究生理論知識投入到基地評論的大環境下,形成“理論知識學習—實踐創作—創作劇目評論”的良好循環機制,既促進研究生的切實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際操作融合在一起,又構建了研究生培養的網面格局。最后,要根據戲曲劇種的特色性質,與相應地方專家群做聯系,在戲曲藝術高校的戲曲教育環境下,對戲曲京劇、豫劇、昆曲、曲劇等多個劇種都進行著多方面的教學,那么相對于各個劇種都包涵著相應的社會專家群體,由專家群體帶動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及理論研究,有利于研究生對于各個地方劇種的最深層次的挖掘,特別是對于家鄉戲的研究生,形成一個對戲曲劇種的傳幫代格局,全方位地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繁榮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