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勇
(江西省萬年師范學校)
1.只注重技術層面,沒有與教育理論和學科課程整合起來。絕大多數師范生在大學第一學年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獲得相關的計算機理論及實踐知識,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外在的、顯性的、微觀細節與技術方面的能力,輕視甚至忽視內在規律性的、宏觀總體的關系。大多師范生沒有熟練掌握技術知識,深刻理解教育技術理論,因此,在運用技術時往往會限于傳統難以推陳出新。
2.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沒有起到示范作用。計算機基礎教學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但這種教學和傳統教學相比只是“換湯不換藥”,并沒有幫助師范生將現代教育理念內化,忽視了師范生教學系統設計意識的形成,造成師范生不善于從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學過程,扼殺了師范生的創造性,使得師范生在畢業從教后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法。
上述原因使得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培養流于形式,因此,對師范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如何有效地培養師范學校學生——“未來教師”的信息素養,就顯得意義重大。
如今教師教學主要依靠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在講解網頁學習的內容時,教師已經教完學生PPT制作,教師可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對于該內容進行自學,分析學習重點,對于教學內容進行PPT課件制作,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分析的教學內容以教師的角度進行教學,最終根據各組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分。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要求學生制作的課件中包含Word插入、體現表格模式,并組織語言根據自己的課件進行網絡知識講解。通過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為學生提供表現機會。
在評比過程中,教師明顯發現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有所提高,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和動手操作時明顯表現更好。可見,在教學中使用的分層次教學和情境模式的引入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在進行師生互換角色過程中,學生已經習慣了教師的創新式教學方法,對于教師的多變化教學任務已經處理得游刃有余,因此,創新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多幫助。
分層次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分析,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進行分類教學,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學習動力,始終帶著自己的學習興趣探索所學知識。不僅節省教學時間,而且提高教學質量,拓展學生學習內容。對于實驗班的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對于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電腦,觀察學生對計算機的了解程度,對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修正;對于對計算機感到陌生的學生,教師進行理論教學,為學生耐心講解計算機的基本構造,如主機、鍵盤、顯示屏等,為學生介紹計算機的基本功能,講解基本開關機操作等。對于普通班學生,教師則對于全班學生進行理論教學,隨后統一進行上機操作練習。
考核方法可分為筆試和實踐兩個部分。實踐能力考核分為基礎實踐考核和應用實踐考核。基礎實踐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實驗作業為考核依據;應用實踐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以課程設計為考核依據,根據學生對課題完成的程度、設計的效果和創造能力進行評分。在考核過程中我們應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綜合測試,以此提高考試的客觀性、標準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Microsoft 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主要是Internet的應用)。上述課程內容涉及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在基礎教育中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需求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需求。例如,在Excel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完成大作業:如何根據各科成績、各階段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在PowerPoint教學中,由教師指定當前所學的知識內容制作約10分鐘的教學課件,學生自己構思、設計演示文稿的內容和版面,上網查找所需的文字材料和圖片信息,制作動畫效果或添加音響效果。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及時正確地總結、歸納、評論他們的多媒體課件,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評價不應只停留在界面的美觀與否,更重要的是要看主次是否分明,層次結構是否清晰。
在學習完計算機基礎課程后,學校可以對師范專業增開Autherware、Photoshop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師范專業學生可利用已掌握的計算機知識提高自身的CAI制作能力,為提高信息素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