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淑青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泗店鎮牛村中心小學)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與延續,使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并拓展相關知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因而,如何在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前提下,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點思考的課題。
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多做題、會做題”的作業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小學數學迫切需要新的作業設計思路。新課程標準中,對作業進行了相關的說明:作業首先應當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與學習任務而進行的密切相關的學習活動,其不僅僅只包括書面練習,還包括了與學習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理念下,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當首先考慮其布置的作業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都極其有限,對于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差,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更應當注重趣味性和靈活性,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與知識結構特點,設計相應的作業,從而實現對數學課堂的有效拓展與延伸。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生活性的學科。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注重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造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機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成就感,加強對數學學科的認識,提升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作業的設計應當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具有較強操作性、自主性、開放性的作業題目,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思考和探索。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對數學課堂知識的內化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因而小學數學的作業布置很容易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而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情感的培養;其次,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過多地依賴教科書和習題集,而對數學作業設計缺乏正確的認識。其數學作業的布置不僅缺乏靈活性和拓展性,更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降低了學生對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第三,作業形式主要以書面作業為主,單調乏味,且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實踐性。
小學生對于新奇有趣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喜愛感,好玩好動是其心理與生理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當多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游戲,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為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例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之后,教師可以利用糖果、水果等學生喜歡的物品作為加減的對象,提升學生做作業的熱情,并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初步聯系。又如,在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計量單位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從生活中隨機選取物品進行測量,并思考不同長度的物品要采用哪個單位更為合適,從而讓學生對這四個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即認為當天課堂所學的是什么內容,則作業就會布置相關的內容。如今天學了乘法,則所有的題目都是運用乘法來進行計算;若是當天學了除法,則所有的題目都是運用除法來進行計算。甚至部分學生因此投機取巧,對作業題目不加思考就直接做出來。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作業的對比性,既要有新舊知識的對比,又要有相關知識的對比,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題目之間存在的異同點,并進行分析和判斷,進而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同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其學習能力與知識儲備的不同,使得其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存在著很大差別。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這種差異性更是明顯。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注意作業的層次性,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數學作業,讓優等生能夠“吃得好”,讓中等生能夠“吃得飽”,讓學困生能夠“吃得了”,從而真正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多層次的作業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根據課堂所學知識,設置簡單、中等、困難三個層次的作業內容,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行選擇;
2.針對一個題目設置多個問題,問題的難度逐漸遞增;
3.將題目劃分為基礎題、應用題以及開放題三類,基礎題與應用題所有學生都要做,開放題則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
在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將學生生活中的相關數學現象與數學經驗進行總結與升華,從而有效提升數學作業的實踐性與有效性。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時,在給學生介紹了量詞克與千克的含義與換算關系之后,就可以給他們布置一個作業:思考物品“大小”與“重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們普遍認為“越大的物品肯定越重”,此時教師可以拿出事前準備好的500克的石頭與50克的棉花,并讓學生上臺體驗,讓學生明白大小與重量之間其實并沒有直接的聯系。進而有效拓寬了學生的事業與思路,并實現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
小學數學作業不應當只是一成不變的書面作業,而應當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和探究性。只要將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對未知或已知的數學現象進行探索和求解,進而應用到現實的生活中,就能夠有效提升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并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能力的顯著提升。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設計軸對稱圖形,內容、材料、形式皆不做限制,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小學生的注意集中時間比較有限,因而要根據其注意力特點來合理安排作業量。通常而言,小學數學作業的時長應基本控制在三十分鐘以內,以免作業量過大使得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或者過多地占用學生的休息時間。同時,在量既定的基礎上,要注重對作業“質”的提升,作業的設計應當合理分布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在牢固掌握基礎的前提下實現能力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與推進,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認識到作業設計其實是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從而重視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應當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出發,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做作業的過程實現學生對課程所學知識的鞏固與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