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月
“西紅柿炒雞蛋,真吃不下了!”組長在期末考試后感嘆道。這次是半命題作文“第一次……”,全年級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寫了第一次做西紅柿炒雞蛋。河北省中考作文的指揮棒方向一直未錯,“我與……的親密接觸”“語文學習不僅在課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說墻”“墻的故事”“這樣的衣著”等等,都強調了描寫,強調了生活真味;可是考生作文雷同空洞,下筆無物,是我們的教學存在什么問題么?
筆者聽過有些教師講作文,教導學生編作文,然后給大家方法,如何編。筆者認為作為初中基礎語文,就教學生編,這樣不好。掌握不好,還會誤導了學生,讓孩子掉進說假話的深淵。社會上有一個玩笑,說第一次說假話從寫作文開始。
我拋出自己的淺見:作文來源于觀察,來源于對生活的感悟。依據自己的這一理解,筆者在前輩的指導下,在一堂語文教研課上,進行了指導多感官觀察描寫的教學嘗試。
朱自清先生在《春》這篇課文中,有一段話,我們命名為“春風圖”。從觸覺、聽覺、嗅覺、視覺的角度,對春風進行了描繪。循著我校“跟著課文學寫作”的思路,恰正值深秋,我選擇了撿拾各有特點的落葉來課堂,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并且下載了風吹樹葉的聲音,放給學生聽。一片片落寞道旁的葉子,就這樣在學生的筆下,化作了上百的文字。因為孩子們真的觀察了,下筆有物。所以,雖然是一片不起眼的落葉,也可以成就一段優美的文字。
我還給學生配樂朗誦了自己寫的下水文:
葉面殘存光滑,但葉脈早已嶙峋。兩指拈起,從葉背透光望去,好似一張古稀老嫗,那布滿青筋的枯掌。它亦曾沐浴過春的朵朵金輝,漂零于夏的瓢潑大雨,搖曳在秋的簌簌西風下。
立冬了,他悄然合十,懷著對時間的敬畏,蜷縮于褐色的泥土之間。斑駁的是朱玄紺赭,浸潤的是凄露冰寒,依稀的是彌彌香馨。一縷芳魂已然消散,同化蒼茫坤乾。
這一節作文課,雖然得到了好評,但是也被教研員指出,缺少情懷的陶冶。我思考,我的情懷如何挖掘呢?我的視線落到了陶淵明的詩歌上。作為優質課參賽課,我選擇了講解陶淵明先生的《飲酒》,培養自己的情懷。
根據《飲酒》的內容,確定了“讀悠然”“品心遠”“悟真意”“走近淵明”四個講解環節。
在“讀悠然”的環節,因為傳統來講,詩樂舞是一體的。從這一歷史真相來說,我設計了唱詩欣賞的環節。周末在家利用cool edit軟件,多音軌混縮合成了學生的唱詩欣賞。豆蔻年華那空靈清澈的童音,伴隨著《明月幾時有》的婉約悠揚的曲調,娓娓道來,引導我們走進文學在生活中的真實體現。
在“悟真意”的環節,明確了詩歌所想表達的真心真趣:“通過描繪幽美淡遠的景和的悠然自得的情,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厭倦官場、決心歸隱自潔、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在“走近詩人”的環節,用“真”組詞,明確了:“陶淵明是一位率真、真實、真性情、返璞歸真的人。”
有了以上兩節課的醞釀,筆者在自己的寫作創作中,也想進行一個挑戰。將自己的生活和課文技法充分結合起來,進行自己“真”詩文的一次成熟創作,為學生作一個真正的表率。
在講解《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課時,筆者總結出了五點寫作亮點,如下:
1.修飾意象,與眾不同。
2.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3.調動多種感官描寫。
4.展現空間的層次感。
5.將情懷、心境融入其中。
那么,如何將真正的生活,用課文中學到的技法表現出來呢?筆者也寫了一首《西江月》,利用了這五種寫作亮點,描寫了筆者真實的一次旅游經歷。想給孩子們起到堅定信念的“真語文”“真作文”的帶頭作用。筆者拙作如下:
西江月(記游青城山)
霧似拂塵一掃,飛檐隱隱層霄。遇仙亭下廣陵操,我仿阮郎長嘯。
空徑布鞋碎踏,清溪吱咯竹橋。彌彌香雨墜蘭苞,老子騎牛微笑。
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們很開心地主動背誦這首詞,孩子們很珍惜老師反復斟酌推敲后的詞作。我祈禱,真語文、真作文的信念,也深深地烙印到他們的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