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梅
(吉林省舒蘭市第三十一中學校)
民國初期,國內發起了一場由陳獨秀等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不斷深入發展,為適應時代的需求,民國政府開始針對教育進行改革。從學制、教育思想、教育師資等諸多方面著手進行改革。1912年9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學校系統令》隨后又逐漸出臺各種與學校有關的“令”,被稱為“壬子癸丑學制”。此學制與晚清的“癸卯學制”有所縮短。在師資方面,十分重視教師的“來源”,強調教師的專業性,并且將教師的薪資待遇提高于其他行業,讓其成為大多數人口中“金飯碗”,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民國政府在教育的方法、經費和內容也有了許多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加之吉林省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配合與重視,促進了吉林省新式教育的發展。
《學校管理規程》《學生學業成績考查規程》《學校制服規程》等諸多法規和制度,都是由教育部在民國初年頒布并實施的。有了規定之后,吉林省的初等教育便由此落實和發展。在學科設置上,增設了女生的課程——縫紉。設置了農業科,使教育更加貼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情況。民國十八年(1926年)教育部又重新確定了小學課程為:黨文、自然、體育、國語等九門學科。以上法規與措施推行之后,使得吉林省初等教育發展勢頭良好。1913年,吉林省總計有473所初等教育學校,18688名學生。其中初等小學以城鎮鄉立居多共298所,而高等小學則以縣立居多達13所。此時高等小學校并無私立。從1913年開始至1916年,初等教育學校在吉林省穩步增長。1916年,吉林省總計有1054所初等教育學校,49200名學生。1927年,吉林省總計有1666所初等教育學校,111769名學生。其中新增加幼稚園(1所)和完全小學校(8所)這兩個學校種類,新式初等教育在吉林地區發展更加完善,1927年共有學校1671所,學生111728名,與最初1913年的學校345所,學生13142名相較學校數量增加了近3.5倍,學生數量更是增加了近6倍。新式小學校在吉林省增速明顯,穩中求進。學生隊伍不斷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年齡范圍不斷擴大,學校種類不斷增多,進一步看出吉林省的初等教育的持久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在初等教育發展的同時,中等教育發展也并不遜色,仍以1913年為例,1913年吉林省總計有18所新式中等教育學校,1957名學生。其中以省立的中等學校學生居多,共有1238人。到1927年,新興的中等教育學校便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
以下是吉林省在1923年至1927年除1924年的四年間吉林省中等教育發展情況,1923年吉林省有學校21所,學生3008人,教師203人;1925年間學校數量增加了7所變為28所,學生增加了350人達到3350人,相應的教師數量也有所增加達到216人;1926年吉林省學校31所,學生3987人,教師249人;至1927年吉林省學校增至48所,學生發展到5597人,教師隊伍達到384人。無論是學校、學生還是教師數量都有明顯增加。尤其1927年中等教育迅猛發展,發展速度幾乎是1913年的3倍,由此看出吉林省的中等教育飛速發展。
民國初年吉林省高等學校少之又少,僅有法政專門學校1所。法政專門學校成立于1906年,僅有法律預科、法律別科和政治科三門學科。每科各有1個班,而三個班加起來只有學生196人.此后再無較大發展。1929年,吉林大學成立。吉林大學得以成立,其路充滿曲折。1920年,吉林省有識鄉紳向省教育廳請愿成立東三省大學,并將其建在長春。就在籌備東北大學建立之時,吉林鄉紳又申請將吉林省法政專門學校改成吉林大學,但省教育部門并未批準。在經過一年的籌備后,東北大學正式建立,使得吉林省內對成立吉林大學的呼聲日益高漲。1927年,吉林省高等學校、師范類中學聯合請求吉林省教育部門要求籌辦吉林大學,但當時政府經費有限,無力承擔興建大學之任。1929年,為籌建吉林大學召開了省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會上通過了建立吉林大學的議案,并擬定校址。吉林大學設文學、理學、工學、法學4院,并下設多個系。學生在各院系讀滿4年成績合格者便可畢業,并且暫設預科,預科三年畢業。吉林大學于同年五月開始招生。東北大學尤其是吉林大學的創辦證明了吉林省新式教育飛速長足穩定的發展。
吉林省新式教育的發展,于國于民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民國時期的新式教育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局勢,既兼容了古老卻又質樸的民初之風和大氣磅礴的“五四”之魂,又包含了一大批民國學者的氣度、學問、膽識和情味。因此,今日中國之教育其路漫漫而修遠,應繼續“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