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電奎
(棗莊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何利用小學生的這種探索欲望,老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創設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自主探索的同時趣味教學,讓學生能夠真正去探索、去創新。以下將從四個方面來論述引發學生有效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事入手。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討論圓的位置與什么有關時,可在課件中播放一段視頻:小雨點打在湖面上一圈一圈蕩漾開去,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圓圈,漂亮極了。通過這種美好的意境激發,立刻加強了學生深刻理解圓心決定圓位置的問題。
懸念能產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乘法口訣時,教師出示一道7個8連加的算式,問:“誰能在2秒鐘內說出得數?”學生忙碌起來,結果鴉雀無聲。老師說:“老師1秒鐘內就能說出得數,是56,不信?你們自己算下。學生整整用了3分鐘才算出得數果然是56。“老師真厲害!”有幾個學生在悄悄議論。教師問:誰知道,老師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嗎?想學這種本領嗎?想!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學生在驚訝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探索興趣和欲望,迫切掌握知識,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尋找規律。
猜測是發展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大大增強學生探究新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探究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猜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么圖形,學生由于受書本知識的影響,只能說出展開圖是長方形,通過教師的引導:“舉例,可能會出現什么圖形呢?”學生活躍起來,跳出了原來的定勢思維,合理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多種展開圖形。這樣增強學生運用轉化思維方式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通過“直覺——猜想——驗證——應用”的過程,探究新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在數學內容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有時會因為思維成熟度的原因或者對問題情境的陌生使一些探究活動停滯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及時通過活動設計將較為抽象的思維材料轉化為具體操作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觸摸數學,參與數學再創造活動。
“思維是數學的體操”,教學中交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常用的探究方法有操作——發現、分析——歸納,類比——遷移等。如對幾何圖形的面積推導,比較適合用操作——發現,對數的整除特點、周長概念的得出等則可采用分析——歸納法,而對乘法交換律、商不變性質等性質得出則可采用類比——遷移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把這些方法加以滲透、運用,學生就會逐步養成選擇合理方法進行探究的習慣,從而進行有效的探究。
有效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學生獨立的個體行為,而是一個師生共同互動的行為。通過教師適時、有效的指導,學生的探究才會向更深層次的飛躍。新課標明確地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轉換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識傳授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身份轉換為組織、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的親密伙伴身份。
當教師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之后,就要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的學習知識。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論的知識和實際的應用要聯合起來,由淺入深、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學到的東西要經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義(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項)然后按照理論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從生活中的遇到的問題來學習新知識來解決,就這樣相互促進學習,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
學生學習情感獲得來自學習內容的本身和他人的評價。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鼓勵和贊美的原則,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引導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交流感受與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更能讓學生表達且證明自己的成功和進步。
優秀作品中,留給欣賞者最為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所描述出來的東西,而是作品中留給欣賞者自我發揮,思想中自我創造的空間。數學的學習和數學的課堂也是這樣。比如,可以采取“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等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去嘗試、去探索。不少教師為了適應新課程理念,課堂上引導學生去探索。過去的教學是教師講解15分鐘,把計算方法灌輸給學生。新課程理念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
真正有效的教學必須體現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認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與轉化中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內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獲得數學思想、方法,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