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輝 北京市日壇中學
近幾年對高考試題的評價,基本遵循“一體、四層、四翼”原則,“一體”即高考評價體系。試題是否體現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核心立場,從內容上看是否考查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從考查方式上是否具備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一體”是總體框架,“四層”與“四翼”是“一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實現高考評價功能的理論體系[1]。
就以上評價原則分析,2018年高考北京歷史試題,可謂樣樣俱全,如從“立德樹人”價值引領方面看,試題中以文字之源甲骨文、《史記》、紫砂壺等作為切入點考查儒家思想、塑造民族精神、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等體現鮮明的家國情懷。試題還著重考查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第17題主要考查紅色文化,將蘇聯對中國革命脫離實際的指示與毛澤東等人的革命實踐相對比,考查考生對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歷程的理解。第18題則以漫畫的形式,考查1945年前后的國內局勢、國共合作、《雙十協定》等重點知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以民族大義為重的歷史責任感。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建設歷程的理解。
從“必備知識”的考查上看,試題以主干知識為考查重點,古今中外合理分布,政治經濟文化有機融合。主要涉及儒家思想,西漢至明清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的重要環節,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和救亡圖存、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新中國社會建設的實踐;雅典民主,文藝復興,近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變化,現代國際關系等。同時體現了“基礎性和綜合性”等特點。
從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上的考查上看,選擇題運用原始資料、歷史圖表、漫畫、寓言等形式,考查考生的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能力,非選擇題則重點考查處理史料,結合所學解釋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以及創新能力,尤其以學科內綜合題第37題為代表。該題從史學視角切入,從歷史著作、史學發展和歷史價值觀三方面展開 “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時間涵蓋兩千余年,內容橫跨中國與歐洲,在人類文明的背景下,通過兩千余年史學發展的主題,考查考生對大跨度歷史現象和脈絡的理解,以及歷史學科的高階能力,第37(2)題從19世紀歐洲史學發展的角度,將唯物史觀放在它所誕生的背景下考查,體現了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對史學的影響。讓學生用課本上學到的唯物史觀作為工具,來分析唯物史觀所誕生的社會背景,而不是機械地背誦唯物史觀內容。這樣既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也考查了他們的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2]。
第37題第三問形式活潑,限定少,開放力度大,考生可選擇的解題路徑較多,便于他們展示自己的創新能力。該題通過設問使學生回歸教材,回歸課堂,要求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既考查學科應用與創新能力,還能考出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體現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的功能及“應用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同時使試題具有了很好的區分度,起到“服務選拔”的作用。
從試題結構看也是以穩定為主,穩中又有變,從命題人角度看,可說是一套很“安全”的試卷。
然而作為一名高三一線教師,感覺試題在對學生能力考查和“導向教學”方面還是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之處。
選擇題通過時間記憶判斷的選項過多。如13題南宋題,“②《農政全書》、④曲轅犁開始從北方引入”,可從時間上排除 ;17題“毛澤東成功探索歷程”為純時間排序題; 23題“1956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宣言”題,“A.成為亞太經合組織的指導方針、B.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政治基礎、C.推動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D.促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立”皆通過時間作判斷即可。
選擇題選項的正誤判斷過于明顯,甚至可不看題干。如18題漫畫題,選項“A.國共聯合進行淞滬會戰,抵抗日軍進攻,B.《雙十協定》是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的成果,C.重慶談判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三項表述本身都是錯誤的,無需看題干即可選出D為正確答案;19題“B.社會主義陣營放棄與西方國家的冷戰對峙”中的“放棄”,“C.上述五大國在聯合國中開始發揮決定作用”中的“開始”,“D.五大國締結和約,實現了朝鮮半島的統一”中的“實現了朝鮮半島的統一”;12題“甲骨文”題中的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等等選項作為錯項排除都很明顯。
選擇題22題B項“古巴導彈危機的緊張局勢給美國財政造成赤字”涉及到“古巴導彈危機”事件,在北京市西城區、海淀區等西片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有詳細及明確的內容,并附有照片素材。“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國很快發現正在建設中的古巴導彈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軍艦,武裝封鎖古巴。戰爭一觸即發。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3]而東城區、朝陽區等東片區使用的岳麓版教材對此事只字未提,雖然教師有可能補充,但在沒有材料背景的情況下,用這一事件命題,對不同區的學生是不公平的。
2018年北京歷史試題中最鮮明的一道創新題,即37題第三問:
“歷史有什么用呢?”面對孩子的疑問,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撰寫了一部史學專著來回答這一問題。
(3)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談談歷史對你有什么用。(12分)
要求:從“能力或方法”、“價值觀”兩個方面進行闡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
此題從立意上看,能考出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體現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的功能,并且形式靈活,本人表示高度贊賞。但題干中“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撰寫了一部史學專著”的信息,無論人物和著作,既非高中所學內容,也不能給學生提供理解此題和解答此題的任何幫助,只會增加學生的疑問和對自己知識的懷疑。筆者認為這一設計有畫蛇添足之嫌。
歷史新課程考試以來,還從未出現過不需要結合試題材料,直接作答的高考試題。2018年北京試題40題第(2)問“簡述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和意義”,雖考查的是主干知識,但也略顯生硬,頗有舊高考的影子,莫非也是想營造返璞歸真的效果?筆者看來,它更像是與地理學科放在一起,為綜合而綜合,硬拼湊出的一問歷史試題。也或許命題人是出于好心,讓學生可在考試尾聲,節約看題時間,好上手答題。但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在沒有材料背景的前提下,學生未必更容易上手作答,反而有可能適得其反。另一方面,對于今后的歷史備考,可能會帶來注重背教科書的不良導向。
當然,從總體看,2018年北京歷史卷,既貫徹和強化了“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和教育目標,又突出考查了歷史學科的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可以稱得上是一套成功的試卷。筆者求全責備,希翼改進得更好。
以上是筆者一些粗淺愚見,有不當之處,還望專家批評指正。
【注釋】
[1]姜鋼:《探索構建高考評價體系,全方位推進高考內容改革》,《中國教育報》 2016年10月11日。
[2]《2018年高考北京文綜卷試題評析》,《北京考試報》2018年6月10日。
[3]《歷史(必修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