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林 周廣軍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臨沂紅旗小學)
“慕課”是符合人類認知的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為改革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臺。為了改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結合“慕課”教育教學理念,探討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法。
以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為導向,將不同的知識內容和習題類型分為不同的知識模塊,并將每個模塊細分為一系列的微課程,將包含各自知識點的微課程聯結成“知識圖譜”,構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先將小學語文課程劃分為“閱讀理解模塊”“寫作能力模塊”“表達能力模塊”等大的知識結構,而這些結構在知識圖譜的基礎上,又可以分成若干個微課程。如“閱讀理解模塊”可以分為“閱讀技巧”“文章結構理解”“經典詞句含義”等若干微課程,并同時配套相應的“微習題、微點評、微反思和微設計”等環節或元素,讓小學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段掌握主要的知識點,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進行微點評、微設計等實踐練習。同時,通過模塊化設計可以減少課程內容的無序性和隨意性。
“教”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傳授過程,“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內化過程,“慕課”所引發的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學生課前學習課本中一些知識性的、框架性的內容,課上再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了教師進行過度的個人解讀。另外,學生的課前學習是在離開教師與課堂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通過交流互動平臺向教師或其他同學尋求幫助,增強學生的交互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近代以來,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育工作者日益意識到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重要性。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得到了明確,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指引學生展開學習。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改變以往“傳授課堂知識、學生內化理解”的教學模式,轉變課堂成為學生討論、探究、理解知識的樂園。我國傳統的教育理論有強調,學生不僅要學習課文中的理論知識,還要善于思考并且身體力行。但目前在我國近代教學中,這種思維訓練被弱化,轉而是一種“講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機械地學習知識,很難深刻掌握知識內涵。
而“慕課”所帶來的小學語文課堂可以改變以往以教師“教”為主的課堂教學,而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學生在上課之前需學習微課中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查閱相關資料;而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思考,對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教師、同學共同探討本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思考中得到進步與提高。相比傳統課堂,學生擁有更多自我實踐的時間。
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教”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學”的評價。中國當代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評價以考試形式為主,升學的壓力使得“應試教育”難以在短時間內向“素質教育”轉變。“慕課”所帶來的對學生的評價的轉變體現在由以往的只注重量化評價,轉向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課堂上學生有了更多發言表現的機會,教師能夠在關注學生的過程中給予客觀評價。此外,“慕課”平臺上的課程還有一些特殊的評價方式,如進階作業,即當學生未能正確地掌握有關知識內容時,可對學習內容進行反復播放學習,直到真正掌握才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學習,這種人性化的評價方式在保證了公平可行的前提下,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多元評價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多角度關注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慕課是一種新型的在線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這些都是傳統教育模式所不具備的。慕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以慕課教學模式為契機,在學習慕課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慕課平臺的優秀共享資源,不斷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提升小學語文教育質量。
[1]于德君,吳忠豪.現代語境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吳忠豪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通訊,2014,(6):8.
[2]吳艷奎.怎樣進行小學語文教學[J].啟迪與智慧,2012,(8):10.
[3]張潤柳.基于微課程的小學語文MOOC平臺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