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127)
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有利于打破目前傳統的“非公即民,以公為主”的職業院校格局,豐富我國職業教育的類型,同時也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育人質量。但是在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題,比如產權問題、資本退出問題等,尤其是改革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更是極大阻礙了改革的推進。政府是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政府是關鍵。因此,研究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行為,對于我國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了政府部門、職業院校、企業、教師等多個利益主體,這些利益主體在改革中都會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由于利益訴求不一致,利益沖突不可避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利益沖突:
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是由政府主管主辦,政府舉辦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推動社會和行業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強調的是社會效益,淡化了經濟效益,突出了公益性。而在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中,資本、管理、知識等外來要素具有典型的市場“經濟人”特性,追逐利潤最大化是它們與生俱來的,也就是這些外來要素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突出了“私利性”。因此,由于資本、管理、知識等外來要素的介入,造成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內部主體之間辦學理念的沖突,從宏觀上來看,這就是教育的公益性和資本的逐利性之間的沖突,在現實中的表現就體現在政府(部門)與資本等外來要素在辦學方向、辦學定位、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沖突。
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特征就是有其他資本、知識、管理等要素加入到職業院校中來,這些要素的加入是有“目的”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經濟利益。外來資本等要素參與到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辦學中來,就是希望能夠獲得“合理”的報酬,獲取報酬的過程必然是一個“競爭”的過程,每個參與主體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報酬,這就產生了純粹的經濟利益沖突。根據相關學者的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部分企業、個人等資本認為投資職業院校的“回報不夠”,如根據趙偉(2015)在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和徐桂庭(2015)在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調研就顯示,參與辦學的民辦企業與個人對在短期內無法得到足夠的資金投入回報感到憂慮。
目前職業院校的大致格局是“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大部分職業院校都是公辦院校,除教學業務歸當地教育部門管理,財務、人事等歸學校主辦(主管)政府部門管理。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就是由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境外資本等不同所有制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共同出資舉辦的職業院校。目前的情況是,雖然很多職業院校的主辦或主管政府部門愿意引入外來資本參與辦學,以減輕自己的資金和項目等方面的壓力,但是他們也不愿意放棄自己一直以來對學校的控制權。作為企業等外來資本一方,出于追逐利潤和權利的“天性”,他們也希望能夠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如果雙方都不讓步,那么必然導致控制權沖突。
一直以來,我國的職業院校主要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現行法律對公辦職業院校和民辦職業院校都有明確規定,但是對于介于公辦和民辦之間的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卻沒有做出說明,這也導致了現實中對于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身份”歸屬缺乏法律依據,缺乏相應的制度支持,導致一系列的引申問題。比如,一所公辦職業院校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撥款、項目等支持,但它改制為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以后,這些優惠措施都沒有了,原因就是它不再是公辦職業院校,但對于一些民辦職業院校的優惠措施同樣也享受不到,造成了“兩頭不討好”,極大阻礙了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
對于職業院校教師來說,同樣也存在“身份”困惑問題。一所公辦職業院校的教師有著穩定的工作、不錯的待遇、較好的工作環境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公辦職業院校轉變為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以后,教師身份也發生了變化,身份界定模糊了,也給教師未來的收入、待遇等帶來了不確定性,現實中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很多教師就存在這種“不安全感”,為此感到焦慮,甚至有的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出現了“人才流失”現象,這也給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蒙上了一層陰影。
推動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充分發揮理論先行和理論指導的作用,這方面政府要加強引導和推動,尤其是要推動一些核心問題的研究工作,比如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內涵研究、職業院校的“混合尺度”研究、產權問題研究、非公有資本盈利問題研究、資本退出機制問題研究等等。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在一些重大項目研究方向上增大這些方面研究的選項,增加資金支持力度,激發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積極投入到相關研究中去,取得理論上的突破,更好指導實踐,以便順利推動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
雖然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是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卻是一個新生事物,社會上已經形成了職業教育“非公即私”的固有觀念,要接受“混合所有制”這一新生事物確實需要一段時間。那么這就需要政府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利用輿論宣傳工具,讓社會各個階層了解和熟悉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形成共同認知感,接受并支持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尤其是在政府自身各個部門加強輿論引導,讓各級政府領導層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從而予以衷心支持。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人文環境不一樣,教育發展也不一樣,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發展理論和實踐都比較欠缺,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要求一下就全面鋪開,只能先試點,“以點帶面”。政府要鼓勵各地各校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指導各地各校開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也可以采取一些政策和資金激勵措施,鼓勵和推動各地各校創新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
2.4.1 完善相關財政扶持制度
資本、管理等外來要素參與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盈利,但是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大多數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政府為了鼓勵企業等外來資本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應該制定和完善相關財政扶持制度,對于積極參與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辦學的要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或者在稅收上給予優惠等。總之要讓這些參與企業、資本等不能認為他們在做“賠本買賣”,后悔投資職業教育。通過這些財政補貼或者稅收優惠等政策,樹立他們的投資信心,積極參與其中。
2.4.2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要盡快制定和出臺有關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用以引導和規范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當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桎梏就是缺乏法律依據,所以為其發展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阻礙了改革的推進。就目前情況來看,現階段通過法律法規要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定位和歸屬問題,一定要明確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機構屬性,打破職業院校“非公即私”的思想藩籬;二是教職工的權益保護問題,教師是學校辦學的基礎,教師隊伍不穩定,學校必然不能發展,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制度,制定關于教師的待遇、編制、退休等方面的制度,從法律層面上保障教職工的權益,讓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教職工吃下一粒“定心丸”;三是國有資本和其他資本的保護問題,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保護國有資本和其他外來資本的權益,避免國有資本流失,確保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2.4.3 引導或直接制定相關治理和運行管理制度
要出臺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治理和運行管理制度,如何避免各利益主體為了“爭權奪利”而給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當前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政府應該制定相應制度,用以約束規范各主體的行為,構建一個合理的治理機構。同時,也要制定相應制度防范非公有資本的“過度逐利行為”所帶來的風險,因為資本天然的逐利性可能會損害到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必須構建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
實行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目前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政府也十分關心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就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出現的利益沖突問題,只要政府這個職業教育最大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采取適當的措施,必定可以進行有效管控,平衡和協調相關利益主體,推動改革持續前進。
參考文獻:
[1]趙偉.混合所有制辦學:踩穩前行的腳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0).
[2]徐桂庭.混合所有制辦學:政策分析與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3).
[3]陳春梅.近三年來我國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研究述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