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平
(山東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學)
常言道,知識來源于生活。初中生對自己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語文。為此,語文新課標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沿襲傳統的填鴨式說教,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實踐整合教學內容,讓知識以契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方式呈現出來,吸引他們通過體驗來完善語文知識和技能。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掌握基本字詞句,學生覺得語文難以掌握往往是指的語文分析和理解。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生活化的案例吸引學生,啟發他們發散思維,活躍思考。
以部編初二語文《背影》教學為例,通常教學方法是課堂誦讀,分析經典例句,總結段落意思,最后默寫生詞……這樣教學只能達到“知識”這一層,與三維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差甚遠。為了實現三維目標,達成教學目的,我們可以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感,來切入話題:我們生活中也看到過無數次父母的背影,有沒有讓你產生過感動的情愫呢?通過這樣問題引導,從客觀上刺激了學生的思考、探索和表達欲望,牽引他們深入到學習中來,便于喚起學生的生活情感,同時也暗示和激發他們注意借鑒本文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來描寫故事,表達情感,有效達成三維目標。
閱讀是信息的輸入,是學習和積累語文知識的重要手法。傳統的語文教學,閱讀部分比較機械,一般是在課堂上進行精讀和領讀,這樣不但范圍狹窄,而且還束縛了學生自由發揮的余地。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升閱讀認知效率,我們可以借助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整合教學模式。
生活中我們閱讀材料往往是有一定的功用目的,這其實和考試中設置閱讀理解沒有什么區別。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我們可以設置生活性的問題,驅動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或精讀、或跳讀來尋找信息,推理答案。
還以《背影》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設置問題,驅動學生邊閱讀邊思考:作者通過哪些特寫來描述父親的背景,其中蘊含了怎樣的情感?同學們可以默讀,將自己代入到作者的情境,體會情感……這樣就鍛煉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寫作用心和表達技巧。然后我們再拋出問題:你有沒有對父母或其他長輩的背影產生過深刻印象?這樣的問題特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符合他們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然后就能指導模仿文本嘗試故事寫作和情感表達,有效提升語文能力。
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要想全面提升語文能力,就得鼓勵同學們積極拓展閱讀量。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鼓勵閱讀:可以結合教材新學的知識,橫向聯系,幫同學們推薦相關文學作品,如學習了《背影》我們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同類懷念散文,諸如舒乙《父子情》、梁曉聲《父親》等,對比學習不同寫作方法……閱讀過程中要有代入感,要能結合自己的個人體驗和心靈感悟,來深入理解和思考,這樣便于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不同的語文閱讀、表達和思考能力。
寫作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對學生綜合語文技能展現的考查。傳統的寫作教學往往停留在喊口號,寫一些不切實際,脫離了學生實踐和情感的話題,勢必不能吸引讀者。所以,寫作教學一定要返璞歸真,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師在設置寫作課題時,也不必要求學生刻意拔高思想,上綱上線,只要做到真景展現,真情流露,我手寫我心即可。這樣一來,就能讓孩子們不在害怕寫作,就能積極尋找自己的生活經歷,挖掘素材,下筆成文。比如,在教學寫作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普遍覺得議論文枯燥的現狀,先設置他們比較喜歡討論的命題,諸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這樣就很容易刺激學生的好勝心,促使學生自覺找論據、舉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通過整理,就是一篇較完整的議論文,這樣貼合生活實際的寫作教學形象、生動、易于接受,可以借鑒。
本文是我聯系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對怎樣結合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分析與總結。總得來說,涉題不深,點到為止,從客觀上分析了語文教學要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要結合他們的生活體驗來吸引他們深入思考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興趣,才能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切身體會,從而融會貫通,全面提升語文分析總結、思考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雅芳.關于“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陜西教育,2011,(12).
[2]劉斌.初中語文情景化及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