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帝棟
自2015年在語文的高考中出現了“任務驅動”式的作文后,學生的綜合素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訓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占據著愈來愈重要的位置。培訓學生的思維品質、創新能力、思辨能力等邏輯思維能力便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工作之一。這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高中的語文教師不得不摒棄古板老套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有效的培訓學生邏輯思維的途徑。那么,在高中的語文課程教學中應如何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我們應當提倡將語文教學營造成“對話”的教育模式,積極地鼓勵和引領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不迷信權威,不唯師說。正如在《對話,一種有效的課堂交流方式》一書中,沈建泛老師認為“對話”式的教學模式,并不僅僅指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還應建立起學生同課本教材、學生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對話”關系。而學生與書本之間對話關系的建立是老師與學生之間對話關系的基礎,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節點。例如,在語文的教學中,老師通過采用靈活而巧妙的“問題代入”,搭建起學生和課本之間對話的橋梁,讓學生“由問而生疑”“由疑而生趣”,進而能夠多角度、多維度地深入到書本內容中,對學習內容有更為透徹的理解。比如在進行《項鏈》一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涵的意義給學生設計出對話思考的題目:請將文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與在《非誠勿擾》欄目中說出“我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被人們熱議為“拜金女”的馬諾進行對比,你認為她們是否有共同之處?瑪蒂爾德是你眼中的“拜金女”嗎?為什么?并可引導學生對此問題展開辯論。學生帶著社會熱點問題去和書本進行“對話”,在經過思考、探討后會真正的了解到文中的女主人公并非真正的拜金女,她敢于擔當、善良且誠實守信。學生們在經過辯論,想法和觀點相互碰撞后會欣然明白一個道理“向往優質而奢華的生活本身并無過錯,這是人的本能表現,但一味追求物質生活且沉溺于此不可自拔,卻不肯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卻是一個徹底‘貧窮’的人”。
人們對一事物進行分析、區別、認知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比較”法。比較法也是人們經常用來拓展思辨思維的有效途徑。而比較式閱讀指的將兩篇或兩篇以上在內容或結構形式上相似的文學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式閱讀和學習的方法。對比式閱讀方法讓學生可以邊閱讀邊思考、邊鑒賞,分析出二者的異同點,準確把握住作品的特點,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這不僅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活躍思維,還提升了學生的鑒賞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時,老師可以引領學生將《囚綠記》一文與其一起讓學生來進行品鑒和學習。兩篇同為寫景抒情散文,老師可以引領學生將兩片對比分析后,找出其在寫作手法,思想感情,立意表達方面的異同點,并鼓勵學生借鑒他們認為優秀的方面結合自身的感悟后用自己的語言寫一篇散文。如此的 “對比式閱讀”,利于學生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在思考中去分析,在分析中去實踐,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而也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約有百分之八十的高中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對身邊事物和社會時事問題漠不關心。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不利于學生觀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思維品質的樹立。因此,老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老師應鼓勵學生養成堅持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將每天觀察、聆聽、感受到的身邊事寫下來,哪怕是簡短的一段話寫出它的特點也可。老師應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觀摩調查、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去思考。此外,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養成“收集、剪貼”時事熱點、優秀作品、文學點評的習慣,并對此進行自己觀點的闡述。例如:老師可以在語文課前利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展開“時事”點評討論活動,譬如引導學生對 “共享單車凸顯出的公民素質問題”“網上熱議的高鐵霸座女孩”“由高空挑戰第一人墜亡事件探討我們該鼓勵怎樣的極限挑戰”等時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點評,讓學生在關注時事事件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社會經驗和觀點進行探討,或是讓學生針對某一熱點問題進行雙方的辯論。在這個培訓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盡現,他們對時事的關注讓他們的視野開放,他們對時事的觀察讓他們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些訓練不僅提升了學生觀察思維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總之,學生邏輯思維的培訓應當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邏輯思維的提升。而語文學科由于其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習時間也較為長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展開邏輯思維的培訓是一項較為復雜和繁瑣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老師應不斷的創新教育模式,積極的學習和積累前沿性的教育理念,為學生邏輯思維的培訓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