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桃春
初高中是兩個差別比較大的學習階段,幾乎各自成為封閉的“獨立”系統。目前,初高中教學可以形容為“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加上國家課程標準將高中和初中分為兩個階段制定培養目標,使得課程標準亦有所不同。初高中階段各有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區別。高中階段的知識技能密度大、難點多、要求高,并且設置了選修課,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初中教材及每個單元甚至細到每篇文章都有詳細的預習提示和重點說明,而且課后設計比較全面。高中語文不僅課文長,課后練習和單元習題少而且容量大,體現了較強的遷移性、交叉性和學科性。
初高中學生的心理差異明顯,而造成的因素有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高中生一般都來自不同學校,彼此不認識,需要適應新的老師,新的環境。內在因素主要表現在,其一,在認識能力方面。初中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對不足,而高中生的認識能力具有創造性、復雜性、獨立性。其二,在情感表達方面,初中生無論是在內容呈現、情感連續性、情緒表現上都很膚淺,情感的表現與目的的聯系不強且情緒易于表露,而高中生的情感表現更復雜、情緒表達與目的交織,情緒的呈現具有隱藏性。其三,在自我認知方面,初中生的成就感、自我評價以及人生觀基本上是模糊的,具有片面、主觀及被動的特點,而高中生的成就感、自我評價以及人生價值觀等的形成基本穩定,且具有全面性、客觀性及主動性。
當前,初高中教學改革首先就要融合這兩個 “獨立”系統。例如要開放優質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信息資源共享等。教師要貫通初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無論哪個階段的講授都能達到新舊知識自然過渡,高一課前復習計劃中要注意內容的銜接和滲透。其次,要讓學生盡快適應學習環境,做好語文學習的引渡人,將兩個獨立體系合二為一,進而緩解高中新生的不適應、不習慣以及課文深澀、龐雜作業所帶來的壓力。再次,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語文教育目標的差異。初高中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存在明顯差異,要讓學生盡快了解。例如,在閱讀、理解、分析、鑒賞等方面由了解文章內容到作者情感、思想、觀點的拓展和升華。再次,要讓學生盡快把握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差異性。初中教師喜歡知識點歸類,而高中教師對于概念講解比較粗略,主攻高考知識點。因此,教學銜接要著眼于未來,以促進語文能力發展為主,加強學生語感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前面我們談到了師生教學銜接的切入思想,接下來我們討論具體實施方式,主要從閱讀和作文兩方面做出分析。首先,在作文教學方面要及時更新觀念,加強銜接理論學習,把握初高中教學進度和梯度銜接;其次要加強教材研習,梳理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材體例和合理的知識層次作為教法銜接的輔助;再者,要細心指導,為學生樹立信心,指導學生活用教材、培訓學生聽課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心理輔導;最后,教會學生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語法輔導,增強閱讀教學實效,同時注重訓練的強化和知識的積累。其次,議論文是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在初中并不受重視。議論文教學首先要加強學生列提綱能力,明確學生的寫作思路;其次,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清晰度;最后,引導學生掌握分析說理的方法,讓學生對論點剖析更深入,使文章具有說服力。
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素質的發展,也能左右初高中教學銜接。教師如果把握好學生的心理、思維、情感上的變化,是促進教學銜接的一大助力。例如,在一篇課文中,初中理解的是文章的主要內容,而高中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在分析方面,初中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高中就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評價以及質疑。從初高中的教學方式就可以看出由于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對語文學習也有不同的要求。高中的語文思維和評價方式比初中深、廣且寬,因為高中階段無論是情感、感知,想象、思維,自我認知方面都會比初中穩定、全面、客觀、主動。初中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再加上大部分初中語文題目是知識型的,形成了以機械記憶為主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心理特點差異形成的弊端,教師要以教學改革為主,把握學生心理活動特征為輔,二者相結合以促進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
對于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而言,它是一個龐大而有意義的工程,它的實現是需要長期、全面的規劃和部署,從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層次性、相關性等要求出發,使語文教學處于一種良性的互動狀態來討論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