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四燕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多彩。它是幾千年來華夏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人的學習、生活、工作具有深遠的影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而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和滲透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傳承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和良好方式。
因此,語文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古人云:“文以載道。”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傳統文化精粹篇章,它們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
語文教學應該充分挖掘和展示這些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產生共鳴,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中,就能將其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然而,從中學到高中,我們所受到的語文教育多半是應試教育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知識功利性地學習和了解。比如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之乎者也”脫口而出,古代的文人學者及其名篇名著能信手拈來,但我們卻很少探究其中的深意和道理。甚至到了大學,有不少人學習以是否“實用”、對擇業是否有直接效用為尺度而對專業和課程作目光短淺的取舍。這樣就無法真正地吸收廣博的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精髓。
其實我們都知道,文學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還有哲學、歷史、藝術、宗教、倫理道德、科技文化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是相當輕的。所以,要讓學生全面地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還需要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
一方面,學校應給傳統文化教學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條件,比如開設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如戲曲、書法、國畫、傳統禮儀、唐詩宋詞鑒賞等課程,給學生一個近距離了解和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這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教人修身、立志、治國、安邦的大智大睿,也不乏與現代教育并行不悖甚至是其源頭活水的真知灼見。現代漢語教學應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優秀理念和教學經驗。比如,我國傳統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學思結合、溫故知新、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中國傳統教育尤其注重人格的培養,早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論就把“修身”放在首位,從孔孟、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學,也都把培養知識廣博、品行高尚、有“仁愛”之心的人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用現在語文教學的話說就是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還有,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也是古今教育都提倡的。古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今有舉一反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等。
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將語文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
一是以經典課文為訓練素材,夯實基礎,掌握相關的字詞句意和文學文化常識,逐步培養學生根據文體特征和已有的文化知識儲備對文章進行分析、鑒賞、評價、推斷及想象的能力。
二是以課文為閱讀素材,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文化品位。具體來說就是了解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的內涵,鑒賞作品的語言藝術和寫作技巧。同時,從文學、藝術、天文、歷史、地理、政治、軍事、宗教、哲學等各個領域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簡單地說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成分和精神養分,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和積累。
三是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文化活動,參觀當地的文化遺跡及其他人文景觀,了解不同地區的風俗人情,欣賞各地文化特色,從社會生活中熏染文化修養。
這樣充分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資源對語文教學大有裨益。首先,可以充實語文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聯結課堂內外,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及實踐性。其次,能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獨特感受,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領悟能力。再者,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引導學生關愛生活,關愛生命,關愛他人,有利于學生以較為全面、豐富的文化底蘊去感受社會,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認知去審視生活。還有利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文明,增強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樣更能引導學生進一步自覺地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使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積累與教師的語文教學互相促進,互為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選得精,學得透,悟得深,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如今都提倡素質教育,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知道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兩翼。科學教育是教學生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并學以致用,教人“成才”的;人文教育則是讓學生形成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教人“成人”的。前者是顯性的,后者是隱性的。人文教育付諸實施要比科學教育困難得多,效果也非立竿見影,可以說是細水長流,因而人文教育很容易被忽視。所以,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語文教學提升人文素質的跳板和實行人文教育的助力還需要相當的智慧和技巧。無論如何,語文教學都應該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竭力為培養“人文科學”型的學生做長久的努力和探索。因為,只有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高的才能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用自己的德才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