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沭縣臨沭街道一小)
蕓蕓眾生中,總有些面孔讓我們時常想起,從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仁愛、友善、寬容、執著追求、不懼艱險、百折不撓……讓人為之動容,念念不忘。可是當我們拿起筆,想要記下這些美好瞬間的時候,有些同學要么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望而卻步”。要么寫出來的人物或浮光掠影,或輕描淡寫,或千人一面。如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笑就有兩酒窩……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們在寫文章時,就要準確地表現出人的個性特點。那么怎樣寫好人物作文,使筆下的人物“活”起來呢?
果戈里說:“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鑰匙。”我們要掌握這把鑰匙,用外貌描寫等方法打開一扇扇人物內心之門。所以,精當獨到的外貌刻畫,不僅有利于再現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題,還會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但是外貌描寫不能從頭到腳,面面俱到,所以,要寫好人物外貌必須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然后著力去表現這些特征。
請看下面的人物描寫片段:
“Miss楊五十來歲,個字矮矮的,和孩子們喜歡的少兒節目主持人“金龜子”十分相像。她每天頂著那圓圓的娃娃頭來我們上課,最常見的不是她嚴肅的表情,而是和“金龜子”一樣可愛的笑容,尤其是那對酒窩,更是親切。“
小作者就抓住了人物的特別之處,短短數語就將英語老師的形象展示在我們面前,把同學們對老師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言為心聲。寫作中我們要把人物的講話、對話,甚至是自言自語都寫出來。因為,通過語言描寫,不僅能表現出人物的語氣和心情,而且這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描寫,能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語言描寫還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實際情況,例如:
“你是干什么的?為什么打鳥?”老爺爺嚴厲地質問那個人。
那個人雙手插腰,擺出一付要打架的樣子,回答道:“我干什么礙你什么事啊,這鳥又不是你家的,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管得著嗎?”說著,向老人靠近。
我氣憤極了,走上前去:“你這個人怎么不講理!”那位老爺爺也說:“你還不如這個小孩懂事呢!”接著,老爺爺指指身上戴的紅袖章說:“就憑這我就能管你!”接著又給他講愛鳥的道理。
那人插腰的手放下來了,還換了一副笑臉,顯出恭恭敬敬的樣子說:“大爺,這回你就饒了我吧,下回再也不敢了,還不行嗎?”
周圍的人都議論開了,這個說:“這種人就得這么對付。”那邊的人也說:“廣播經常宣傳保護益鳥,還這么做,太差勁了。”
老爺爺拉著他向公園管理處走去。
我們在寫人物時,不光要讓人物說話,還有把人物的動作寫出來;既要寫出“做什么”,還要寫出“怎么做”。通過人物的動作,我們能夠了解他的內心世界,讀者的腦海中也就自然呈現出人物的身影,有身臨其境之感。例如:
“過了一會兒,爸爸慢悠悠地從廚房走出來,兩只手端著水果盤,看我們不理他,就先瞄了一眼電視,然后便踏著音樂的節拍邁開了“舞步”。只見他身體下蹲,一手端盤,一手學著鴨子的樣子,左搖搖右擺擺,還故意撅起屁股,一扭一拐地向前走了幾步,再把臀部往上翹翹,然后停下來,接著來了一百八十度華麗轉身,甩頭往回走,踏……踏……看那滑稽樣兒,真像只笨鴨子!”
小作者用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將爸爸的滑稽可愛之相表現得淋漓盡致,讀者們也情不自禁的喜歡上這個人物。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它是直接揭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動的一種方法。深刻、生動的心理描寫,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開掘文章的思想,深化文章的主題。深入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過心理描寫來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動的過程展現出來。不然,人物的形象無論如何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如《窮人》一課中對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
漁夫家里很窮,一家七口只靠丈夫打魚維持生活。現在鄰居西蒙死了,桑娜覺得必須擔負起撫養西蒙兩個孩子的義務。但是她家養得起嗎?丈夫會同意嗎?她心理忐忑不安,內心進行著激烈的斗爭。這段心理的描寫就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依照以上的方法,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內心活動等方面進行訓練,并在作文實踐中進行綜合運用,學生描寫人物的能力就會大幅度的提高,寫出的人物也一定會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