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花
課程整合是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來,針對現有的德育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割裂了其與相關學科、與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的聯系,使品德知識很難向品德行為轉化等老大難問題,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囿山小學積極探索“1+X”德育課程整合實施的有效途徑,努力尋求學校德育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
一、精心規劃設計“1+X”德育課程
我們認為,學生生活世界的整體性,客觀地要求我們把學生從單一的書本世界和封閉的品德知識體系中解放出來,把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習得與學會處理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復雜關系結合起來,為他們未來成為合格的公民做好充分準備。
我校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為宗旨,立足學校“健康身心、良好品行、優秀學業、國際視野”的育人目標,以實踐體驗為特色,以整合實施為原則,以激勵性評價為保障,秉持“重參與、重實踐、重體驗”的德育原則,在已經形成的德育經驗和優勢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1+X”德育課程建構與整合實施的有效途徑。
“1”:指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確保每周兩課時,高質量達成品德學科課程標準。
“X”:指品德學科國家課程之外的相關德育課程和德育專題活動。包括浙江省編教材《少先隊活動》《小公民》《人·自然·社會》,麗水市地方課程《浙江綠谷》《安全與健康》,校本課程《好習慣 大未來》《走近百年囿山》《崇實成長營》;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國旗下講話、“三愛”德育專題教育、愛眼衛生教育等相關德育活動,綜合實踐課程中與德育相關的內容,以及學校組織的相關社會實踐體驗活動等。
“+”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促進“1”與“X”相輔相成。一方面,我們強調國家基礎性課程的嚴肅性、規范性,以品德課程標準為核心,進行目標統整;另一方面,強調整合實施,以品德課程教材為主線,進行內容整合。我們通過合并重組、刪減或補充,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活動體驗相結合,課程聯動、課時機動,讓學生、學科、活動深度融合,讓學校、家庭、社會長效聯通,實現品德課程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少先隊活動、專題教育活動等的協作與聯動,破解德育類課程內容重復、課時不足、體驗不充分、實效性差等瓶頸問題。
二、多維整合實施“1+X”德育課程
1. 相關課程,單元統整
我們以《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兩本教材中的單元目標為核心點,對德育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合、移、刪、減;在使國家課程保持較為穩定的固有邏輯的前提下,兼容或吸收其他相關德育課程的內容。整合后的教學內容不是孤立的德育學科知識點,而是多維的“相關學習單元組塊”。《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少先隊活動》《好習慣 大未來》以及綜合實踐課等課程在常態的分科教學的形式下實現;其他屬于“X”的德育相關課程受課時限制,不可能完全通過常規的分科教學實現,需要進行單元統整,以破解德育課程課時不足、內容交叉重復等問題。對相關課程以及相關德育活動進行單元統整,還可以彌補分科課程彼此分立、封閉的缺陷,通過尋求彼此間的內在聯系,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意義,使品德學科的課程標準和學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體現。
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程內容整合為例,我們以該單元目標為核心點,對同年級或同學段的相關德育課程和專題教育內容進行整合:保持品德與社會學科自身較為穩定的教學內容6課時;對其他相關的德育課程和專題教育中重復交叉的內容進行合并重組或刪減,安排“人·自然·社會”1課時、“浙江綠谷”3課時、“小公民”1課時、“囿山歲月”2課時、“好習慣 大未來”微課2課時;另外,結合單元主題,補充“走進納愛斯”綜合實踐活動3課時。第三單元小計16課時+2微課時教學安排。
2. 相關主題,模塊組合
要圓滿達成德育目標,教師要針對德育課程學科間的“交集”和“盲點”,打破學科界限,根據相關主題,實行模塊組合,設計專題實踐探究活動。主題模塊式實踐探究活動,是對相關德育課程分科教學的必要補充。它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以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為原則,實行序列化、螺旋式設計。
比如: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我們分年級、分類別,序列化、螺旋式架構了“地球家園”主題實踐探究活動,包括“國旗國旗真美麗”“國旗國旗我愛你”“美麗的地球”“世界之窗小導游”“人口與人種”“戰爭與和平”。各項實踐活動既各有側重,又彼此聯系。鮮活而豐富的實踐探究活動,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強化了教師課程整合實施的意識與能力。
3. 體驗項目,家校聯通
比如:我們組織了鮮活、豐富的“崇實成長營”體驗項目,意在摸索和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長效聯通機制,助推學生品德知識向品德行為的有效轉化。我們整合網絡、社區、家長、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資源,努力開辟更多的社會實踐基地,將品德課、少先隊活動(專題教育)課、綜合實踐課等課程中的體驗活動進行整合,設計了一些微型活動項目,力圖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高探究自然、了解社會、團隊協作等能力,培養學生篤實、創新、探究的科學態度與人文精神。
我們依據體驗感悟的程度,將“崇實成長營”體驗項目分為三個層次:1.0版,基于直觀感受的經歷式體驗項目;2.0版,基于情境創設的感悟式體驗項目;3.0版,基于問題調研的探究式體驗項目。在3.0版“五水共治”社會實踐成長營活動中,學生們在學校大隊部的指導下,發布了“五水共治人人參與,和諧環境家家受益”倡議書,發起簽名參與活動;實地考察了自來水廠、黃村水庫,檢測樣本水質的情況;制作“五水共治”宣傳書簽……梁正陽同學還與其他三位同學沿著麗陽坑水系,對水質污染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取回六份水樣進行檢測;第二年,他們再次在麗陽坑水系采集水樣,進行追蹤研究。通過連續兩年的水樣調查對比,同學們欣喜地得出結論:“麗陽坑干凈了,水變清了,不臭了,魚多了,我們的麗水更美麗了!”
三、以激勵性評價助推“1+X”德育課程
我校以好習慣養成教育校本教材《好習慣 大未來》為載體,以易懂易記的三字經的形式,向學生提出“文明、學習、安全、衛生、健康”五大方面的好習慣養成要求。在評價主體上,強調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社會實踐基地人員評價相結合,多主體共同參與發展性評價,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在我校,學生在品德知識、品德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某些方面表現良好或進步明顯,就可以得到好習慣綠星卡;集滿20張綠星卡,就可以獲得金星卡;只有獲得金星卡的學生,才有資格參評期末各類先進獎項;集滿五張金星卡,可以換一個墨寶掛飾,由副校長頒獎;集滿五個墨寶掛飾,就可以獲得囿山小學“崇實少年”稱號,每學期開學典禮上,由校長頒獎,與校長合影,在校園之星櫥窗上張榜表彰。“崇實少年”星級激勵性評價,打破了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品行類別間的界限,通過表彰點贊式、實時記錄式、體驗養成式、展示交流式、檢查競賽式等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把學生在習慣養成教育活動中的內心體驗和收獲充分展現出來,讓不同個性、不同特長和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1+X”德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將學科本位轉變為學生本位,把品德教學從教的外在重心轉移到學的內在重心上來,較好地解決了德育內容重復交叉的問題,基本保障了整合后的德育課程的課時需求。主題模塊式體驗探究、“崇實成長營”體驗項目,更是架起了品德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的橋梁,架起了校園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橋梁,使德育課程內容更豐富,更具有地域特色,更符合校情和學情。現在,“1+X”德育課程整合實施已經成為我校德育新的生長點,成為達成學校育人目標、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突破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