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東
摘 要 隨著我國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卻受到較大的影響,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網絡去了解新聞以及外界的其他事物。本文首先分析了網絡輿情的概念和現狀;其次,闡述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產生的影響;最后,根據筆者的相關研究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 新媒體技術;網絡輿情信息;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4-0138-02
1 網絡輿情的基本概念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我國的科學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有趣事件與熱點新聞的發展進程,換言之便是在網絡新媒體的應用下,有趣事件和熱點新聞可以迅速出現在人們視線中,但因為網絡技術發展有限,使得新媒體技術在實際應用在受空間影響較大,緊接著有趣事件及熱點新聞會急劇膨脹,相應的影響力度也會逐漸增大。與此同時,新聞媒體感受到熱點事件所帶來的熱度后,會大肆轉載與宣傳。這便意味著事件覆蓋面和影響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輿情工作的壓力不斷加大,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辭源》里對于“輿情”給予的解釋為:廣大民眾的意思。最近幾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輿情,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百姓均認為這是真正的聽人民發聲,但由于在學術界針對輿情還未有一個統一認識,因而不同學者看待與分析輿情的角度、方式均有所不同,并且都是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去對輿情進行詮釋。
輿情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和集合,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網絡輿情。在網絡技術應用下能夠跨區域式、打破時間限制,匯集更多不同觀點與態度,而后再在電腦、手機等現代電子設備的利用下將信息傳遞給民眾。技術水平迅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中,新媒體技術在持續不斷的涌出,傳播信息的方式也在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除了能匯聚更多具有時效性特征的信息外,還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聚集不同地區、年齡段的網民。
2 我國網絡輿情現狀
近年來,國內網民人數持續攀升,從有關部門出示的數據表可看出,現階段國內網民總數已占總人口數的一多半,且隨著上網需求增大,上網方式也變得多元化起來,諸如:網頁除了能通過電腦瀏覽外,還能在手機、平板等設備上瀏覽。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因此話語權濫用,隱私泄露和詐騙信息也就比較多。
3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產生的影響
信息的傳遞方式不斷改變的今天,各種新的論壇不斷的涌現,這些論壇對公眾影響很大,同時,一個新聞事件經過相關設備多次進行傳播后,便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這樣一來原有信息基本含義會發生一些轉變,尤其針對發生在網民身邊的事情,網民是最直接的信息傳播者,其通過相關軟件編輯后傳播信息,并闡述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和看法。在網絡媒體上,由于人的想法不同,其思維角度和思維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每一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媒體,能自由的將這些信息發布到媒體平臺中,很多網站都有優秀的功能,如:分享、轉發等方面的功能,這樣不僅能使信息的傳播范圍擴大,還能形成傳播和閱讀的模式,傳播的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加快,這樣網絡輿情的形成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形成,隨之便增大了社會影響。隨著信息范圍不斷擴增,人們閱讀信息的興趣也發生了一些改變,諸如:出現了一些有著穩定點擊量的網站,而針對在網站上看到的信息也就成為大家討論的主要話題。網絡輿情出現了這些新情況。筆者認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產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3.1 傳播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
互聯網技術初步發展階段,受經驗影響,網絡傳播媒體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想用的傳播方式也是比較的定向和簡單,與此同時,當信息持續傳播到一定階段后會自行終止,即意味著其傳播速度會受到很大影響。但近幾年來,網絡傳播的媒體新技術大量的涌現,例如: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中,網民可以自主的發一些有趣的事件以及視頻、圖片等信息,同時還能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信息進行推廣,在使網民娛樂的同時,信息也就變得多元化。除此之外,如今手機上的軟件也是多樣化,這就使得信息傳播更加的方便,同時傳播的速度和時效性也有了較高的提升,隨時隨地影響社會輿情。
在以往的方式中,網民發布的信息只能好友才看得見,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受到了限制。而如今,廣大群眾也逐漸的認可了自媒體,各種軟件、設備以及發布平臺的出現,都無處不在的影響到了網絡輿情,諸如:自出現網絡社交平臺以后,只要是網民均能夠把自己了解及熟知的信息通過這一平臺發布出來,從此發布信息的權利不再僅限于那些具有實力的大媒體,在社交網絡平臺中,信息傳播的速度變得更快,同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發送的“門檻”。
3.2 信息量最大化
如今,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和知識的匯集區,網民不會受到地位、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和管理,各個階層的人都成為了信息源。大部分的群眾都以新媒體為中介,快速的進行溝通和交流以及發表評論等。
3.3 信息傳播時效性得以增強
新聞機構雖然已經全力的將信息進行快速的傳播,但由于傳統傳播媒體的限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每個人都具備了傳播信息的條件,當有突發狀況時,信息的傳播就已經不再需要專門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采訪后傳播,現場的網民使用手上的設備實時傳播現場的實際情況,加之信息傳遞并不受時間與格式限制,因此,光是一個視頻或者一個簡單的圖片,都能成為傳播的內容。
4 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管控方式
雖然新媒體技術在不斷進步與發展,但從國內現狀看,網絡輿情機制顯得比較落后,網絡輿情工作被動的進行,筆者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工作機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4.1 完善各項制度
過去有些部門重視社會問題解決的環節,忽視了對方式的闡述以及正常的一些社會矛盾,難免有的人會有不滿的情緒。新媒體技術給廣大群眾提供了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和渠道,民眾的聲音形成了廣泛的影響,這里也有不滿情緒形成的影響,這種負能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因此,政府的相關部門也要及時了解群眾的聲音,同時還要幫助廣大群眾解決相關的難題,以此來化解社會矛盾。
4.2 以正能量為主體構建輿情引導機制
一般來講,以新媒體的力量傳播輿情,能夠快速形成影響巨大的社會事件,部分內容是屬于負面的。這樣的現象極不利于安全的網絡輿情的形成,針對于這樣的情況來說,廣電系統必須要建立相關的部門專門負責,將社會中的正能量事件進行收集,并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大力宣傳,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正確認識到網絡輿情特性,積極推進輿情走向,而且就某種程度而言,在新媒體的應用下能夠重塑社會正氣,引導大眾積極主動的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簡單說便是強化民眾歸屬感。
5 結論
綜上所述,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內整個社會管理方式。由于新媒體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我國在網絡輿情工作中由主導也在逐漸變為引導、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的新型網絡輿情的工作模式,改進管理方式方法變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何健.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特征與管理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2]周瑞杰.重大網絡輿情事件信息化解策略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3]龔旗林.淺談在新媒體應用中輿情處理的對策[J].求實,2014(a01):60-61.
[4]徐宗鵬.社交新媒體背景下政府對網絡輿情的導控研究——以對意見領袖的引導為切入點[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6.
[5]張煊,殷克濤.探究新媒體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2):83,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