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斐然
摘 要 我國的圖書出版事業(yè)進入新的階段,出版集團紛紛上市,信息化高速發(fā)展,圖書編輯人員必須與時俱進,深入分析工作現狀,然后有的放矢地探尋對策,取長補短,推陳出新,不斷創(chuàng)新和變革,實現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自我的進步。本文主要從當代圖書編輯面臨的困境出發(fā),梳理了當前圖書編輯的現狀及新時代背景和新科技對圖書編輯的影響,并針對這種現狀及困境主要就雙效并重、完善管理及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意見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 圖書編輯;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4-0173-02
隨著出版社轉企改制的完成,我國的圖書出版事業(y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出版集團紛紛上市,正式進軍資本市場。與此同時,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人們閱讀方式的轉變,也給看似欣欣向榮的出版事業(yè)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圖書編輯這一傳統(tǒng)的職業(yè)越來越難以適應變化莫測的市場,編輯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也隨之跌落谷底。圖書編輯在工作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擺脫這種困境,我們首先需要對圖書編輯的工作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然后有的放矢地探尋對策。
1 當代圖書編輯面臨的工作困境
1.1 出版社管理粗放,難以產出高質量作品
許多出版社在轉企改制后并沒有完全從以往事業(yè)單位管理的模式中走出來,缺少適應市場的現代科學的企業(yè)化管理模式,也沒有形成健全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較陳舊的考核制度,并不能真正適應出版市場的需要,考核的結果和目標往往出現偏離,驅使圖書編輯在組稿策劃的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從而使得市場調研、分析流于形式。市場調研、分析的弱化使得編輯逐漸與市場脫離,進而導致圖書策劃的質量下降,甚至有一些編輯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在選題策劃時抄襲他人成果。以至于現在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部優(yōu)秀圖書暢銷之后,市面上就緊接著會出現一系列質量低劣的跟風之作。出版社對于經濟效益的追求使得編輯更容易在書稿編校過程中重速度、輕質量,從而使“三審三校”制度流于形式。“三審三校”制度的形式化使得一些出版社在圖書編審過程中出現責任推諉、敷衍了事的情況,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圖書編校質量無法得以保障。在策劃質量和編校質量都無法得以保障的客觀環(huán)境下,出版的作品往往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好的質量。出版不了優(yōu)秀的、暢銷的圖書來獲取更好的經濟效益,出版社就只有增加出版圖書品種的數量來維持自身的基本經營。這樣書稿就多了,隨之而來的是編輯的編校任務也就多了。圖書編輯的編校任務的不斷增多,一方面導致編校質量隨之下降,另一方面也會嚴重壓縮編輯的策劃時間,如此往復便進入了重數量、重速度、輕質量、脫市場的惡性循環(huán)。
1.2 圖書質量普遍不高,難以形成職業(yè)認同
在轉企改制之后,以往事業(yè)單位性質的出版社被推向了市場。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出版社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將經營方向傾向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這樣使得一些出版社和編輯人員為了拓展出版圖書品種數,追求利潤而放寬尺度和要求,以維持經營,去接納一些粗制濫造、東拼西湊的書稿;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和編輯人員失去了培養(yǎng)作者、研發(fā)選題、發(fā)現好書的耐心,不斷模仿、抄襲暢銷書。這些低質量圖書的大量出版也許短期內能給出版社帶來“短、頻、快”的經濟效益,但無疑也會讓編輯失去“自主研發(fā)”能力,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大到出版社小至編輯本身都失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這樣的結果就是:錯誤或者偏差的“指揮棒”,驅使編輯制造低質量的圖書,同時,粗制濫造和缺乏價值的圖書的編校工作又將占用了編輯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使其深陷機械性的圖書編校。這種惡性循環(huán)使得編輯不得不為微薄的編校費折腰,缺少成就感和價值感,職業(yè)認同感不斷下降。
1.3 職業(yè)發(fā)展渠道狹窄,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大量的編校任務使得圖書編輯在工作中大多時間是在在辦公桌前編校書稿,與外界的交流也多是與作者之間關于書稿的討論,工作環(huán)境相對封閉,也難有接觸市場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與外界脫節(jié),除了職稱晉升外沒有更多的能力提升途徑,職業(yè)發(fā)展通道狹窄。
然而,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讀者對于閱讀的種類需求越來越豐富,出版社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封閉的工作環(huán)境和固化的工作模式使得圖書編輯的工作越來越被動,疲于應付書稿,而難以應對多變的市場,更難以產出能夠引領主流思潮的優(yōu)秀作品。這樣的“被動”工作讓編輯人員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這樣的狀態(tài),無論對編輯個人的發(fā)展來說,還是對出版社的發(fā)展來說都絕非好事。
2 擺脫當代圖書編輯工作困境的對策
造成圖書編輯工作困境的原因從宏觀層面來看有市場導向的因素,從中觀層面來看有出版社管理制度的因素,從微觀層面來看有編輯自身能力及意識的因素。因此,筆者認為,要擺脫上述工作困境僅憑編輯個人的努力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出版社作為宏觀的市場與微觀的編輯之間的紐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研判市場形勢,明確發(fā)展目標,加強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著力,進行以下變革。
2.1 雙效并重,走內涵發(fā)展之路
出版社作為文化宣傳單位應當時刻牢記歷史使命,始終把好政治關、宣傳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在市場競爭中,出版社要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在兩個效益產生沖突時,應當以社會效益為先,更不能因追求經濟效益而放棄社會效益。在雙效并重的基礎上,出版社應當調整和優(yōu)化產品結構,逐步削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低的不良產品,集中優(yōu)勢資源,有策劃、有目的地開發(fā)和生產具有較高社會效益,同時能夠兼得經濟效益的優(yōu)秀作品,將以往“揀到籃里就是菜”的粗放式發(fā)展轉變?yōu)椤熬艏氝x”的內涵式發(fā)展。這樣既可以將編輯從繁重且效率低下的編校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市場、了解讀者需求,精心策劃和編校優(yōu)質圖書,也可以大大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出版社出版的好書多了、知名度高了、品牌形象好了,編輯的職業(yè)認同感和自我成就感自然也就提升了。
2.2 科學管理,走融合發(fā)展之路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出版社一方面要優(yōu)化自身管理,盡快從以往事業(yè)單位管理的思維中跳脫出來,結合自身實際引入更能適應市場競爭的科學的企業(yè)管理模式,如明確組織發(fā)展目標并進行科學分解,優(yōu)化組織結構、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和與之掛鉤的薪酬體系等等。
另一方面,要主動走出去了解市場的發(fā)展方向,并緊跟市場步伐,探索傳統(tǒng)出版社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新的發(fā)展之路。科學管理可以幫助編輯明確個人努力的方向,這樣既便于個人發(fā)展也便于編輯之間取長補短形成合力;融合發(fā)展可以促使編輯轉變思維、學習新興技術,成為能策劃、能編校、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進而拓寬編輯的職業(yè)發(fā)展渠道。
2.3 注重培養(yǎng),走人才強社之路
出版社是知識密集型企業(yè),人才尤其是編輯人才是出版社最寶貴的資源。許多出版社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引進編輯人才時一般都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吸收許多碩士、博士進入了編輯隊伍。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出版社對于編輯入職后的培養(yǎng)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往往還不夠重視或者流于形式。這種重引進輕培養(yǎng)的模式導致編輯隊伍的流動性不斷增大。出版社花大力氣引進的高學歷編輯,工作兩三年,剛剛取得中級職稱就離職的現象屢見不鮮。一個出版社中,如果這樣的情況多了,編輯隊伍的士氣必然下降,人心必然渙散。因此,出版社應當在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加強對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導。出版社要發(fā)展,歸根到底是人要發(fā)展,特別是核心人員——編輯隊伍要發(fā)展,必須走“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到”的人才強社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