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霏+王麗麗

摘 要 本文基于2016 JCR報告收錄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期刊的情況,以影響因子排名前50的期刊為主要研究對象,詳細調查、分析了期刊的各項主要引證指標、基本出版信息等情況,以及SCI收錄中國地學期刊的表現。分析指出,我國地學期刊辦刊模式較為傳統,出版周期過長,載文量較少,出版機構分散,缺少集群化建設,影響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發展。我國地學科學領域期刊需要落實國際化辦刊方針,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國際出版集團深度合作轉變國內地學領域期刊的傳統辦刊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期刊集群化的措施提升中國地學領域期刊的整體辦刊水平。
關鍵詞 地球科學期刊;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SCI收錄;引證指標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4-0175-04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地學領域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同時地學類期刊的規模及數量也進一步發展壯大。我國的國際論文產出量在過去10年特別是5年來增長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研究成果[1]。相比而言,我國地學類英文期刊目前的國際影響力及綜合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2-3],難以匹配我國地學研究領域的良好態勢,更難以做到服務好中國地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在對自身及同類期刊的水平有較清楚的認知基礎上,借鑒國際優秀期刊的辦刊經驗,探求進一步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途徑和方法。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017年6月,科睿唯安發布了最新的2016年版期刊引證報告(JCR)[4],其中2016年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期刊共收錄188個期刊。本文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50位期刊,詳細調查、分析了期刊的引證指標、基本出版信息等情況并對SCI收錄我國出版的7個地球科學類期刊與國際一流地學期刊的各項指標進行了同比分析,試圖挖掘一些深層啟示供地球科學領域的辦刊人員借鑒學習。
2 SCI收錄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類期刊現狀分析
2.1 引證指標的對比分析
1)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目前國際上對期刊學術水平評價的一個通用指標[5]。排名前50的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為4.175,5年影響因子平均值位4.543。其中,Nature Geoscience的IF為13.941,IF-5位14.35,均位居首位,其特點是每期出版的論文數量不多,但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專業水平和非常廣泛的內容涉獵。從前50名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來看,5年影響因子略高于2年影響因子(4.543>4.175)。80%期刊的5年IF高于2年IF,反映出這50個期刊在近年來的總體發展勢態良好,基本處于上升狀態。此外,受學科研究周期較長的限制,地學期刊的引用高峰期出現較晚,引用周期較長。
2)總被引頻次(Total Citation,TC)可用來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又可以反映出期刊被相關研究人員的使用和重視程度,以及期刊在學科發展和研究成果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處地位[6]。總被引頻次最高的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高達84 013次,每年出版24期、年均載文量1 261篇;其他總被引頻次>10 000的期刊每年出版均超過12期。總被引頻次最低的是英國Wiley-Blackwell集團出版的Geoscience Data Journal,僅有73次,每年出版2期,年均載文量12篇。由此可知,鑒于總被引頻次的統計范圍涵蓋該期刊出版的所有論文,因此該數值與期刊被SCI數據庫的收錄時間、出版周期及期刊的載文量有著密切關系。
2.2 基本出版信息
1)出版國家及地區。排名前50位期刊的出版國家分布于7個國家,英國(14種)位居第一,美國(12種)位居第二,隨后是荷蘭11種,德國10種,中國、法國、奧地利各1種,分布呈現相對集中的狀態。美國和英國作為公認的全球科技水平領先大國,擁有25種期刊,占50%,充分說明這兩個國家在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領域的學術地位和科研貢獻。荷蘭擁有Elsevier這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國際化多媒體出版集團,出版業比較發達。
2)刊期與載文量。出版周期是影響信息傳播速度的一個決定因素。國外期刊都十分重視信息的傳播速度,出版周期短、頻次快的期刊通常能夠更快地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高質量文章及讀者[7]。2016 JCR報告中地球科學-綜合類期刊中排名前50位的期刊,其中每年出版≥10期的期刊有28個,雙月刊11個,季刊5個,其余6種每年出版期數≤2期。載文量是衡量期刊吸收和傳遞科學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標,隨著載文量的增加,期刊包含的信息量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進一步提升引用,因此載文量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被引頻次的增加,進而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8-9]。年均載文量最多的是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每年出版24期,年均載文量為1261篇,全部為研究性文章。最少的是美國出版的Advances in Geophysics,自1952年起每年出版1期、發表2~3篇文章,均為地球物理領域最受學者們關注的綜述性文章。
3)出版機構。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領域排名前50的期刊的出版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國際著名出版集團、專業學會團體及大學出版機構等出版。其中近一半的期刊由幾大國際著名出版集團出版(包括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NPG和Talyor&Francis等),由此反映出在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領域傳統商業出版公司仍占據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德國Copernicus Gesellschaft MBH(簡稱Copernicus)出版8個期刊。Copernicus自1994年開始出版科技學術類期刊,并于2001年率先將旗下所有期刊做到開放獲取。此外,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出版5個期刊,是專業學會團體中出版高質量期刊最多的機構,與其在地球科學領域的領先的學術專業性、權威性相一致。endprint
4)出版模式(OA出版情況)。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現已成為國際上新興的出版模式,現有的OA模式主要分為金色OA(開放出版)和綠色OA(開放存儲)兩種。金色OA是指期刊論文發表后通過互聯網立即免費閱讀,包括兩種基本形式:(1)整個期刊開放出版,所有論文均免費閱讀;(2)期刊本身以訂閱為主,部分論文在交納論文處理費后開放閱讀。排名前50的期刊中僅有12個期刊采用OA出版模式,占24%,占據少數。經計算,采用OA出版的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為4.067,與非采用OA出版的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相差不大、甚至略有降低(4.211),未表明采用OA出版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具有明顯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與之前其他學者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10]。考慮到期刊的影響因子計算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例如期刊的創刊時間、期刊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等,針對期刊采用OA出版是否有助于增加文章被引頻次、提升期刊影響力這一問題還有待于之后進一步研究與討論。
3 中國出版的地球科學期刊現狀分析
SCI數據庫現收錄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地球科學類期刊7個,其中6個歸屬于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分類,1個歸屬于地質學分類(表1)。其中僅有Geoscience Frontiers(影響因子4.256)在學科領域位居Q1區,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影響因子1.989)、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1.903)和Acta Petrologica Sinica(1.148)在各自學科領域位于Q2區,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1.708)位于Q3區,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1.051)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0.975)則位于Q4區。目前,大多數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同類學科中仍處于偏低水平,與英美德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與中國地學類期刊發展起步較晚[3]。綜合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可以看出,綜合類期刊的相關數據要好于專業性期刊,這應與綜合類期刊發表文章涵蓋學科范圍廣有關。
與國際地球科學類SCI期刊相比,我國的幾本期刊在出版模式方面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1)出版周期過長。與SCI排名靠前的同類期刊相比,我國SCI收錄地學類期刊的出版周期明顯較長(以雙月刊為主)、年均載文量較少,顯示期刊稿源量不足的弱點,也因此很難通過縮短出版周期來獲得更高的學術影響力。
2)出版語言的限制。Acta Petrologica Sinica 是我國第一個被SCI收錄的地球科學類期刊,期刊IF一直徘徊在1左右,學科分區位于Q2區,多年來發展較為緩慢。筆者認為出版語種為非英文可能是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因素:(1)稿源以國內稿件為主,限制作者的國際化程度;(2)不利于文章在國外傳播,影響讀者的國際化程度,國際施引頻次較低[11]。近年來,一些出版語言為非英文的期刊通過在發表文章中刊載英文長摘要的方式,試圖吸引更多國外讀者閱讀,此種方法對于提高期刊的讀者國際化,不失為一種有利的嘗試。
3)缺乏集群化出版。大部分被SCI收錄的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期刊都由國際知名學(協)會團體、大型出版集團等出版,集群化辦刊已成為期刊獲得更多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集群化期刊的品牌效應在期刊創刊初期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優質稿源,統一化的期刊運作方式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旗下各期刊的學術出版質量。相比而言,我國地學類期刊受到主辦單位的局限性,基本仍處于單刊發展的階段,各期刊編輯部多數設立在研究所、大學或學會下,在人員編制與編輯出版經費等軟硬件支撐方面都受到主辦單位的一定限制,這并不利于期刊的長遠發展,雖然個別期刊在國內外的地學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但遠遠未達到品牌效應。
4)國際化程度低。目前,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整體辦刊水平與國際一流期刊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不論是在期刊的出版規模、人員配備、運作模式,還是在期刊出版文章的稿源、編委會組成等方面,依然都偏向“本土化”,并未做到與國際一流期刊接軌,僅有部分期刊借助與國際出版集團的合作,成功躍入國際一流期刊的行列[12-13]。筆者認為,在缺乏我們自主的科技出版集團前,有條件的國內科技期刊可以通過與國外大型出版機構戰略合作的模式,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目前,SCI收錄的中國地學類期刊雖然有部分已經與Elsevier、Springer等國際出版集團進行了初步合作(表1),但仍處于簡單的在線出版系統、數字化網絡平臺等合作,遠未達到深度合作[14]。下一步,有條件的國內英文科技期刊可以著重開展編輯人才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吸取國際出版集團在辦刊理念和技術上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努力培養我國優秀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另一方面嘗試引進國際科技期刊出版方面的優秀人才。
4 結論
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的傳播媒介,在保證期刊發表文章質量的前提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研究成果與信息傳播擴散已成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整體環境而言,縮短出版周期、擴充期刊載文量是加快科技成果傳播速度的有效途徑;就個體而言,作者極為看重稿件的處理速度和出版周期,特別是對于在其研究領域有創新性研究發現的作者而言,期刊能否在第一時間將其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于眾、幫助其搶占研究成果“首發權”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和迫切需求。本文重點研究了JCR 2016收錄的地球科學及交叉學科中的前50個期刊的引證指標、基本出版信息等情況,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此同時,對比研究了國內現有SCI收錄地學類期刊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并給與出一定的改善對策。筆者希望,借此文章能夠對中國地學期刊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供地學領域的辦刊人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志強,王雪梅,段曉男.國際地球科學發展現狀與中國影響力分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4):477-484.endprint
[2]王鑫,史靜.2011年SCI收錄地球科學期刊及其文獻計量指標之綜合分析[J].情報研究與計量,2014,58(S1):204-208.
[3]張春麗,盛春蕾,倪四秀.中國地學類SCIE收錄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分析[J].地理學報,2014,69(11):1725-1733.
[4]Clarivat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R/OL].[2017-07-05].
[5]任勝利,王寶慶,郭志明,等.應慎重使用期刊的影響因子評價科研成果[J].科學通報,2000,45(2):218-222.
[6]胡興戎,王晴.SCI-E收錄口腔醫學類期刊情況及引文評價參數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45-548.
[7]陳里斌,武夷山.世界學術期刊出版周期與期刊影響力關系探索[J].情報科學,2010(10):1554-1557.
[8]何榮利.期刊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與載文量的相關趨勢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 16(4):500-503.
[9]董秀玥.增加載文量與提升影響因子值的辯證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405-406.
[10]付雅靜,錢俊龍.開放獲取對科技期刊的影響——基于論文被引頻次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17-1120.
[11]李建.出版語言對SCI收錄中國(大陸)科技期刊的國際引文率影響[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95-1201.
[12]郭煥芳,劉秀榮,鄭愛蓮.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主要指標變化及走“借船出海”的國際化之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8-310.
[13]張欣欣,張月紅,謬奕洲,等.創新與“棒”期刊——《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在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的思考與實踐[J].科技與出版,2015(4):28-33.
[14]王卉,白雨虹,于曉光.考驗與機遇——以光學期刊為例淺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合作[J].編輯學報,2012,22(s2):120-12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