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竹 林 妤
情感是藝術最本質的特征。藝術符號理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情感有別于自然情感,是由自然情感形式化的審美情感。藝術家在體驗生活、藝術構思以及創作過程中形成的情緒狀態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它體現了藝術家對對象的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判斷。本文基于藝術符號論對播音情感問題進行結合新的學理和實踐背景的新探。
卡西爾認為,“藝術是一種人類文化的表現過程,藝術是表現性的,但它必須通過構型過程來完成,而構型過程又是在某種感性媒介中進行的”①。那么,將播音情感與播音創作連接起來的媒介是什么呢?不同門類的藝術運用不同的媒介來表現情感,畫家用色彩和線條,演奏家用樂器,舞蹈家用肢體,而聲音則是播音員表達情感的物質媒介。播音情感的媒介:聲音就是能夠表現主體創作情感的物質載體,通過聲音播音員將創作情感符號化、形式化。那么,聲音作為播音情感與創作之間的媒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藝術創作包括藝術體驗、構思和傳達三個階段。聲音不僅僅在傳達階段,而是在創作體驗、構思階段就已經是播音員創作媒介。“連結藝術家創作的內在構思和外在物化的關鍵就在于媒介”②,播音情感的特殊性,正是在于情感主體用屬于他們的特殊媒介來感知、感受。卡西爾認為:“在藝術中,不僅我們感性經驗范圍擴大了,而且我們對現實的景象和景色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用一種活生生的形式媒介來看待現實。”③蘇珊·朗格則稱這些媒介為材料,“藝術家在現實世界中所能找到的只是藝術創造所使用的種種材料——色彩、聲音、字眼、樂音等等,而藝術家用這些材料創造出來的卻是一種以虛幻的維度構成的形式”④。在創作狀態下,播音員憑借聲音參與理解、感知,生發創作情感并用聲音將情感在頭腦中結構化、形式化,同時不自禁地伴隨著發聲器官和身體語言的運動,激發著播音員創作的嘗試和沖動。初學播音的學生備稿時發出聲音就足以說明播音員創作時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與一般人的是不同的。“一個藝術家表現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個大發牢騷的政治家或是像一個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藝術家將那些在常人看來混亂不整的和隱蔽的現實變化成了可見的形式,這就是將主觀領域客觀化的過程。”⑤“任何藝人都對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賞識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這種愉快和能力感當然并不僅僅在他實際進行操作時才有的。他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來思索、來感受;媒介是他的審美想象的特殊身體,而他的審美想象則是媒介的唯一特殊靈魂”⑥。毫無疑問,凡是用人聲作為媒介的藝術工作者,例如歌手、戲曲演員、舞臺演員和播音員等都把自己的聲音及發聲能力視為特長。
根據上文,播音情感的特殊性體現在其生發過程中有主體所掌握的特殊藝術媒介的內在運行。然而,在創作內化階段,播音員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運思是一系列心理活動,聲音作為一種可感的客觀物質又如何參與到播音員的創作心理過程中去呢?這就涉及到媒介感的問題。簡單講,媒介感就是主體對創作媒介的心理感覺,例如畫家的色彩感,音樂家的樂感,播音員的語感等,這些媒介感是藝術創作者審美情感、審美創作的獨特心理要素。聲音是播音主體的創作媒介,播音語感則是播音主體進行聲音創作時的特殊感覺。語感不僅使播音員可以將聲音內化為一種感覺進入審美理解、感受、體驗、運思的創作心理過程,而且也是運用聲音在頭腦中進行創作構思、構形的重要心理要素。播音員正是借助語感在心理層面進行聲音藝術構思、構形的,所以稱其為媒介感。“藝術家是用具有不同門類的媒介來感知這個世界,從而產生創作沖動,進行內在的審美構形,形成獨特的作品胚芽。”⑦那么,語感如何幫助播音員進行審美運思、審美構思、構形呢?播音創作屬有聲語言的創作,播音員需要掌握“創作材料的結構運作方式”,即聲音技巧和表達手段,如吐字、共鳴、用氣、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方法。“每一種藝術在構造自己的最終創造物或作品時,都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原則”⑧。播音員經過專業訓練和長期播音實踐,逐漸熟悉和掌握運用聲音表情的方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圖式(聲音形式的),逐漸增強了對聲音的敏感。在創作中,播音員正是憑借這種語感激活、搜尋、選擇積累在內心的大量聲音圖式,從而展開運思、構形的。播音員的語感具有經驗性、圖式性特點,體現主體對聲音的敏感和聲音構形的心理能力。“一旦藝術家掌握了操縱符號的本領,他所掌握的知識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個人經驗的總和。”⑨
播音情感的生發過程由于有語感的參與,實現了從文字語言向聲音語言的轉換,由于情感被主體在腦海中聲音化或形式化,而這些聲音化、形式化的聲音圖式都相應配合有發聲器官的動作記憶(肌肉記憶),這種轉換是主體付諸播音實踐的第一步,同時激發著主體的創作熱情。進入到物理層面創作階段,播音員靠語感激活的聲音圖式配合著發聲系統各個相關器官的協同運動,幫助播音員將頭腦中的形式通過發聲動作物化完成,以達到物理、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統一,最終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一,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⑩。
由于語感的經驗性、圖式性特點,播音員在創作時可以很快對位創作方法、模式,使創作活動得以規范、標準、正確,這顯然給播音創作開辟了便捷的道路。訓練有素的播音員在長期實踐訓練中積淀下來大量經驗圖式,這些經驗圖式足以應付手頭要處理的工作。加上播音員在二度創作中,主觀情感和思想、態度方面存在對原作品的依附性,這些因素和心理傾向很可能導致播音員在實際創作中對經驗圖式過于依賴而產生惰性,影響、制約著播音員創作情感的生成質量和發展變化,導致播音創作藝術性、個性化的缺失。播音員應該善于以自己積累的聲音圖式作為記憶支點(原始圖式),這個記憶支點使得創作活動處于靈活可變的狀態。當它們投射到不同的稿件時能夠產生創造性的審美知覺,并在這種審美知覺作用下得到調整和糾正,產生新的圖式,從而在播音語感作用下進行新鮮的、富有活力的審美構形。卡西爾認為藝術的功能在于對形式的關照與認識,“藝術是對現實的發現,而不是對現實的模仿。這一發現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具體化、客觀化和獲得感性形式的過程”。蘇珊·朗格認為任何藝術流派都有自己基本的幻象,“‘基本的’不意味著首先建立,而意味著始終建立在得到各種要素的地方。那里存在著致使空間可見,即實際地呈現它的無數種方法”,她認為藝術幻象具有“他性”的特點,“意象純粹是虛幻的對象。它的意義在于:我們并不用它作為我們索求某種有形的、實際的東西的向導,而是當作僅有直觀屬性與關聯的統一整體。它除此之外別無他有,直觀性是它的整個存在”。“凡作詩不宜逼真”,記憶支點的內涵就是圖式的原始性、模糊性和印象性。播音員腦海中的經驗圖式的存儲狀態非常重要。如果這些經驗圖式是模糊的、印象性的,所謂“語無定勢”,就為創造性審美思維提供了可能和空間。播音創作能否走向藝術性、個性化,關鍵在于播音主體在對經驗圖式進行處理時是處于客觀“觀察識別”狀態,還是進行主觀“審美變形”。
注釋:
① 吳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頁。
②⑦ 張晶:《審美情感與審美構形》,《現代傳播》,2017年第2期。
③ [德]卡西爾:《語言與神話》,于曉等譯,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44頁。
④⑤⑧⑨ [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76、25、74、25頁。
⑥ [美]鮑桑葵:《美學三講》,周熙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頁。
⑩ 張頌:《中國播音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頁。
(作者陳竹系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林妤系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