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超
自傳播學肇始至今,媒體形式發生著革命性的更迭,傳播載體與模式在不斷變化,尤其是互聯網產生后,因信息無限連接而帶來的信息爆炸、產業變遷等問題,在傳播學領域形成了不小的震撼,顛覆三觀的傳媒事件頻出,應接不暇的傳播新概念紛至沓來。可以說,由于媒介技術變革、媒體實踐推動,傳播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宏觀而言,傳播學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以何種視角看待互聯網社會,二是以何種方法讓這個無序還具有強大創造力的媒介“熵”①穩定下來。
傳播學迎來了新世紀之問——網絡媒體②的“七寸”何在?林之達先生1994年在《傳播學基礎理論研究》一書中指出,“傳播學學科混淆、研究盲目交叉等學科亂象,蓋因傳播學缺失堅硬的基礎理論所致。”③二十余年后,林先生所說的基礎理論缺失問題,依然存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一次次變革性質的媒介實踐,導致傳播學理論大面積失靈,諸如傳統的兩級傳播、把關人等理論幾乎癱瘓,恐慌源于未知。理解與把握網絡媒體的核心,在于通過互聯網信息傳播實踐總結出一個具有強解釋力的規律;并以此規律為基礎,描述互聯網媒體時期信息存在的狀態、媒介的功能與作用以及如何產生傳播效果等。冷靜觀之,互聯網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又一次媒體變革,在人類的傳播實踐中,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所以,作為傳播歷史中的一個階段,其一定具有與以往媒體時期共通的規律特點。將網絡媒體的傳播規律進行總結,或可找出能夠通用于所有媒體時期的普遍傳播規律。
本文嘗試從宏觀角度回答“信息是如何在網絡媒體中進行傳播的”這一問題,借用理論物理學中時間與維度的視角探討網絡媒體中信息傳播的規律。從較為宏觀的角度研究社會中信息傳播的問題,總是受到“信息傳播與人的反應”這對矛盾的影響。信息傳播——如“什么信息”“通過什么渠道”“如何到達受眾”等——是客觀的可以考察的事實;人的反應——如“接受信息之后的感受、想法”等——是主觀的、不能準確測量的價值判斷。信息傳播是客觀事實,人的反應是價值判斷,事實與價值之間并不存在堅硬的邏輯橋梁,事實不能推導出價值,④所以在傳播研究中,關于“信息傳播與人的反應”這兩者關系的融合,只能做到對傳播現象最適洽的描述。在前人研究中,對傳播學的觀察走過了絕對的實證主義、批判主義、解釋主義的道路,研究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得出具有強解釋力的結論。不妨將物理學的研究視野引入傳播學領域,借鑒現象學的研究方法,盡可能拋開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當我們站得越為接近自然科學,就越能不受人的價值判斷的干擾。筆者認為,先將信息傳播中與人無關的事實部分討論清楚,再在之后的研究中逐漸增加人的影響因素,直到增加至具有廣泛解釋力的邊緣,就會呈現出傳播學研究的合理范式。對于傳播學的研究而言,先將“與信息傳播規律緊密貼合的人”拉開一小段距離,從較為客觀的自然科學的視野進行考察,是探索傳播學研究范式的第一步。
要研究網絡媒體的傳播規律,先要研究所有媒體時期的共同核心元素——信息。本節從純粹的理論視角出發來探討“信息是什么、如何存在、如何傳播”的問題。20世紀40年代,信息論之父香農在《通訊的數學理論》一文中提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定義了作為科學概念的信息。⑤自此,許多研究者從各自不同的領域(包括哲學、經濟學、物理學、傳播學等)出發,對信息做出了不同的定義,如:信息“即情報”“即資料”“即知識”;信息是“提供決策的有效數據”等。筆者認為,無論何種媒體時期,信息作為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工具,來源是人的意識,表達出來的方式是語言、眼神、肢體動作、文字或影像等符號。
此處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如果將人看做是意識加感官的集合體,那么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媒介即是人的感官的延伸;第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或者說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溝通交流,其理想狀態是無障礙的、沒有信息損耗的;第三,語言、動作、文字、圖像等都可以作為媒介——將意識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符號化的媒介,信息能夠表達意識,但無法表達意識的全貌。那么,一次完整的傳播過程就可以描述為:人的頭腦中產生了某種需要被傳播的意識,該意識的內容具體化、符號化并形成信息;信息以語言、動作、文字、圖像等方式附著在載體(如身體、紙張、電視、網絡)之上,傳遞給接受的一方。比如,A在微信上發信息,對B說“你好”;A首先需要在頭腦中產生“你好”的意識,然后再選擇“你好”這個語言符號,該語言符號通過微信傳輸,到達B。現代腦科學認為,人無時無刻不在大腦中擁有或創造出無數意識,在需要傳播時,人會將意識符號化并形成信息,再使得信息搭乘某種載體進行傳播。基于上述思考,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中,信息是意識的符號化,是意識的一種表達方式;能夠表達意識的符號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和傳播的第一工具。
與上文提到的一樣,信息是意識的符號化,也就是說人的意識是可以脫離符號形態而獨立存在的。純粹意識的存在方式,是不受到外在條件制約的。根據理論物理學的說法,人存在于三維空間中,這一維度空間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便是具有因果關系的時間線性流動。也就是說,人的生活必須按照時間發展向前推進,從這一刻到下一刻,永不停息。比如,我們從大學入學到大學畢業,這是一個隨著時間流動、不可逆的進程,這就是時間的線性流動。結合生活而言,因為人必須按照時間前進的觀念組織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前因后果的關系順序進行。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是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人的必然。
與人類依照時間線性流動的方式來組織生產生活一樣,以信息符號為基礎的傳播活動,其有效性的前提也必須是符合時間線性流動的特性。傳播活動如人與人的對話、文字的書寫與閱讀、影像的拍攝與觀看等,都具有時間線性流動的特點,這是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人的唯一選擇。比如看報紙時,閱讀是按照時間來組織的,從看第一句話到最后一句話需要一定時間,聽廣播與看電視也是如此。正因為信息接受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媒體呈現的內容也不得不按照時間原則來組織,包括時長、節奏等。網絡媒體出現之前,由于技術的限制,時間馴服了媒體。這也就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都必須在三維時空下進行組織,這種活動的時間線性流動是一種自然存在。若我們深入考察,就會發現事實并不如此。
我們并不需要從三維時空的視角來看待信息。首先,意識不需要三維化,純粹的意識在沒有被符號表示并形成信息之前,是不需要依托時空觀念存在的;其次,當意識被符號表示并形成信息、但還沒有進行傳播之前,也是不需要依托時空觀念存在的;最后,當意識被符號表示并形成信息、繼而進行傳播之后,在下一次傳播之前仍然是不需要依托時空觀念存在的。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附著意識的信息只有在傳播過程中才需要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拓展,在傳播活動之外,信息的存在方式是不依托時空維度的,也就是說,信息可以以更高維度的形式獨立存在。
第二,我們可以按照“信息存在于第四維度時空”的觀點來看待信息傳播活動,第四維度即時間固定化。三維時空是長、寬、高固定的立體空間,和三維時空不同,在四維時空中,時間是和長、寬、高一樣的固定存在,即時間固定化,因為時間不流動,因果關系隨之消失。信息存在于四維時空,不代表信息不具備在更高維度存在的可能,而是信息存在于第四維度時空的事實,已經可以解釋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時期中信息的基本樣貌了。
因為意識可以超越時空觀念存在,所以意識本身存在于超越三維時空的更高維度中;因為信息是符號化的意識,所以信息本身存在于超越三維時空的更高維度中;因為人的活動具有時間線性流動的特點,所以信息傳播過程需要在三維時空中進行,但在傳播過程之外,信息是屬于更高時空維度的。在當前社會媒體的實踐條件下,“信息存在于四維時空”已經具有普遍解釋力,為了便于理解和應用,我們暫且不討論信息存在的更高維度,僅將信息的存在維度定義為四維時空。(見表1)

表1
“人類社會中,信息傳播是次于食物、水等必要物質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⑥,人類對于信息的需求是自然存在的必然。人類社會傳播的理想目標是任何人與任何人、在任何時間與空間狀態下都能夠進行無障礙交互。在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需要依托媒介——一種幫助縮短人與人信息溝通時間、拉近交互空間的載體。由此來看,媒介的作用只有兩個,那就是縮短傳播時間以及拉近傳播距離,也就是消除傳播過程中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時間與空間障礙。即,媒介是信息傳播的加速器。
關于媒介與傳播的速度問題,保羅·萊文森曾說:“在一個文字是城鄉唯一遠程通訊游戲的世界里,遲滯是無處不在、難以避免的。電話發明以后,到達目的地——房子、辦公室、門廳、街角——遲滯的時間就是打電話需要花費的時間。同樣的遲滯現象適用于收音機,也適用于電視和臺式電腦。然而到了今天,手機正在迅速加熱,飛快地烘干過去那些延遲傳播的水坑。”⑦麥克盧漢在談及媒介的作用時也說過,“廣播使信息傳播加快,信息加速的同時又加快了其他媒介”。⑧卞冬磊教授在其《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征的研究》一文中這樣總結,“每一種技術都代表了某種時間立場”⑨。可以說,網絡媒體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的傳播歷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通過媒體進行加速的過程。這個加速過程,是人類通過媒介技術的變革將存在于更高維度的意識和符號信息,不斷降維至人類社會可接受的維度的過程:縮短傳播時間,消滅傳播空間。此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網絡媒體出現之前,在口語傳播到電視媒體時期,信息生產與信息傳播都要基于時間線性流動的特點來進行組織并最終完成,雖然所產生的信息要根據媒體被“閱讀”(此處所指閱讀是廣義閱讀概念,包含文字閱讀、圖片閱讀、觀看影片等信息接收方式,下文中所有閱讀皆是此意)的習慣進行提取與保存,但是已經加快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速度;第二個階段是網絡媒體出現之后,從臺式電腦到手機以及其他人工智能設備,信息傳播的速度再次加快,快到讓我們將其與傳統媒體進行對比時,產生了“即時通信”的錯覺。
媒體技術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進化來縮短這兩個時間:一是加快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速度,隨著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形態的不斷進化,信息傳播趨向于及時化甚至瞬時化;二是通過信息呈現方式的變化來減少人的閱讀時間,不斷開發新的信息呈現方式,如圖片、影像、全息影像,甚至還出現了能夠將人的聽覺、觸覺等諸多感官都調動起來的呈現方式,其目的就是增加信息量并縮短閱讀時間。人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天然受到時空局限,打破這種局限,就是媒介發展的動力所在。可以說,人類社會出現的所有傳播媒介都在致力于打破時間障礙與空間障礙。換言之,每一代革命性的新媒介,都是在上一代媒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間或空間障礙,加快了傳播速度,縮短了傳播空間,提升了傳播維度。由于人只會接受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全面的媒體,所以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打擊一定是降維打擊,這是一種永遠不可逆的打擊:因為慢,所以出局。
媒體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其主要功能在于幫助人打破傳播的時空障礙。媒體將存在于高維度時空中的信息降維到人類可接受的信息狀態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空障礙,并且在一定時間內,將信息穩定在這一傳播速度與空間距離上。所以,媒體具有維度特點。每一個特定時期的媒體就代表了一個特定的時空維度。如紙質媒體,其主要功能在于縮短信息的傳播空間(信息發布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被紙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代替)、加快傳播速度(不用發布者親自走到讀者面前講述),這就是信息通過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實際上,每一個媒體發展時期都有其固定特性。若以媒體打破時空障礙的方式作為劃分標準,并參考物理學中維度的概念(即一維是線、二維是面、三維是立體,四維是時間固定),人類社會的媒體發展進程可以進行如下的歷史分期:一維媒介時期(這一時期沒有出現專業化的媒介組織即媒體)、二維媒體時期、三維媒體時期、四維媒體時期。
一維媒介時期:口語傳播時代,信息交互的方式是語言傳遞。該階段信息傳播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極大限制,是出口與入耳的傳播關系,傳播過程不使用物理介質,只以語言(包括肢體語言)為媒介。
二維媒體時期:信息通過物理介質(如甲骨、石碑、紙張等)進行傳播的時期。該時期的傳播特點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間障礙和時間障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媒體是報紙,其主要功能為復制信息并擴大傳播范圍。
三維媒體時期:基于新興電子技術發展起來的媒體,如廣播、電視等,其共同屬性為,信息可以通過這一類別的媒體完全跨越空間的障礙(直播、錄播等),幫助人將更高維度空間存在的信息降維至可被閱讀的狀態,但其依然具有閱讀限制,即必須按照時間線性流動的方式進行傳播與閱讀,也就是必須符合“人”這個生存在三維時空中的生物的特性。⑩
四維媒體時期:出現了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信息傳播的全新媒體形式,即四維媒體,包括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網絡電視、AI等。
1.四維儲存
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前的媒體,其從信息生產到信息傳播的整個過程都必須符合時間線性流動的特征。而互聯網技術最大的突破及特點就在于使信息的四維存儲變為可能,對本身存在于四維空間中的信息進行四維化存儲。所謂四維存儲,是指信息可以無限連接并形成以互聯技術為支撐的無序存在狀態。“云技術”的出現雖然可以更加直觀地描述這一特點,但“云技術”的存儲仍然是遵守線性邏輯進行分類,凡以線性邏輯看待互聯網的方式,都不是認識和理解互聯網的正確方式。隋巖教授在《從混沌理論認識互聯網群體傳播特性》一文中就對互聯網的混沌存在做了以下的描述:“互聯網群體傳播就是一個混沌系統,具有非線性秩序、自相似性、自組織性和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等主要特征。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混沌而不是混亂成為主導秩序;反饋與迭代機制,是網絡傳播中充滿重復與自相似的主要原因;自組織性是混沌系統的特有秩序,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它常以‘圍觀’和景觀兩種方式展現出來;互聯網群體傳播中,作為個體是微弱無力的,但作為整體通過蝴蝶效應所展示出來的‘微力量’則是驚人的”,隋巖教授將互聯網表述為混沌但不混亂的存在,所謂的“有序的混沌”是超越我們認知的有序,這種混沌的有序就是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四維化,即信息不依托時間線性流動而固定存在。
2.信息降維與媒體升維
信息降維,是指將四維時空中存儲的信息通過媒體技術呈現給三維時空中的人的過程。比如,微博、今日頭條等應用程序,都是將散布在網絡中的信息進行連接并按照線性閱讀的方式推送到受眾面前。媒介技術的個人化、普及化,使得個人具有了自由降維信息的能力,比如對信息的內容、排列方式以及呈現方式等進行自主選擇,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更具有主動性。
媒體升維是指媒體的信息傳播能力從三維升至四維,即具有了將四維空間中的信息降維至三維的能力。信息被降至三維時依然攜帶著四維的特征(即因果關系因時間固定而消失),就網絡媒體而言,這種信息降維的主要功能是將一切偶然都變成了必然。三維時空中的觀察者,因為時間線性流動的特性,一切沒有發生的“未來”的根本特征都是偶然性。而在四維時空中,時間是如長、寬、高一樣的固定存在,因時間而帶來的不確定性消失,所有偶然都變成了必然。當具有這種屬性的信息被降維至三維時空中,因其攜帶了四維時空的特點,所以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升維影響,網絡媒體的升維特點開始顯現。比如,GPS、滴滴打車、美團外賣等應用或平臺,都是掌握了網絡媒體的信息升維特點,充分利用了信息的必然性,從而在一定范圍內消除三維時空中的偶然性。簡單而言,網絡媒體將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變成了四維空間中的必然。
理解“互聯網是四維媒體”這一屬性,需要把握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互聯網產生之后,信息在高維度時空中發生了從相互不連接到相互連接的改變。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所有的信息之間都不相連接,媒體傳播活動都按照線性方式進行;互聯網出現之后,所有的信息在網絡空間內都可以進行自由連接,并形成了“有序的混沌”,此混沌正是由于網絡空間的信息超越了線性時間的束縛而導致的。第二,網絡媒體將信息降維后,信息攜帶著四維化的特點被呈現給生活在三維時空的受眾,即信息具有的將一定范圍內的偶然轉化為必然的特點。第三,網絡媒體具有溝通四維時空與三維時空的功能,因為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個人掌握了根據需求自由降維信息的能力,提升了信息接收與釋放的能力,增加了信息交互的頻率,最終,信息的總交互量大大增加,信息爆炸由此而來。
如果將信息傳播過程作為研究對象,那么該過程必然包含如下核心要素:信息、交互速率、傳播效果、人(受眾)。本文出于兩方面的考慮,將傳播效果的考察止于“信息到達”:其一,本文研究方法是階梯遞進式研究,將絕對的客觀規律與人的主觀影響先分開再合并,即先將絕對客觀規律描述清楚,再添加人為因素,進而嘗試到達傳播學研究的客觀規律的邊緣。所以就信息傳播效果的考察而言,“信息到達”是最客觀也最可以被描述與分析的。其二,眾多考察人與人之間信息傳播活動效果的相關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就是信息到達。所以對信息傳播效果的考察,最應當關注的問題,就是“信息到達”。信息到達有兩個非常明確的判斷標準,即:“到達速率”與“到達信息量”(以下簡稱“速度”與“信息量”)。
在客觀層面,信息傳播效果(E)等于信息質量(M)與傳播速率(V)的乘積,因為傳播必然涉及雙向或多向,所以需要對傳播速率(V)進行平方。
這樣,信息傳播效果便可以通過如下公式來進行計算——E=MV2(該公式借鑒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其中E代表物體靜止時所含有的能量,m代表它的質量,c代表光速)。
此公式并不代表信息傳播效果具有可被計算的能力,只是為了更清晰地表述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傳播效果與信息質量和傳播速率之間的關系。此公式只表達了一種作用力關系,它顯示出:傳播效果與信息質量成正比,信息質量(信息質量是指信息與人的相關程度)越大,傳播效果越好;傳播效果與傳播速率也成正比,傳播的速度越快、頻次越高,傳播效果越好。筆者認為,此公式對所有的傳播現象都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此外,如果信息質量足夠大,即該信息是社會中每個個體都迫切需要獲取的信息,那么無論它以多么低的速率進行,最終都會到達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個體,比如奧運會等人們普遍關注并急切希望了解的全球性重大事件;反之,無論一個信息與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多么不相關,但只要傳播速度足夠快、頻次足夠多,也能夠對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白巖松就曾經這樣說過,“一條狗,如果它每天在央視出鏡,也能成為名狗”。以上是筆者例舉的兩種極端情況,說明此公式在兩極情況下依然適用。
以時空維度視角看信息傳播的規律,或可成為探尋傳播基礎理論的一個新的視角,研究中還有一些不盡之處,主要集中于,信息存在狀態更為系統的描述,媒體時期劃分依據的再論證以及傳播效果公式的驗證工作,筆者將在后續研究工作中對此框架進行完善。
注釋:
① 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1865年提出“熵”的概念,指“一個系統不受外部干擾時往內部最穩定狀態發展的特性”。
② 此處使用的網絡媒體概念,是指基于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所有媒體形式,包括PC、手機等。下文同義。
③⑥ 參見林之達:《傳播學基礎理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④ [英]休謨:《人性論》(下冊),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09-510頁。原文是關于實然與應然間不存在的邏輯橋梁的論述,后世哲學家將此語總結為“事實推導不出價值判斷”的結論。
⑤ 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頁。
⑦ [美]保羅·萊文森:《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頁。
⑧ [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77頁。
⑨ 卞冬磊、張稀穎:《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于特征的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第1期。
⑩ 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話》,遼寧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國際新聞學博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