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俊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核心部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教育與研究已有近百年歷史,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的提出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提出是出于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需求,但隨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和教育的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已成為培養中國新聞工作者隊伍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新聞工作者必須學習的一項內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歷了從單一政治話語向職業培訓再到職業教育的話語轉向,其屬性也從政治屬性為主發展到“政治—職業”雙重屬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概念。
盡管學界把延安整風及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視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大規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活動”①,但這些活動畢竟是作為政治運動的一部分出現的,而非單獨對新聞界的教育。此后中國共產黨黨報系統內開展的“反客里空運動”,可謂是第一次專門針對新聞界提出的思想教育運動。早期的這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雖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實”,但并未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名”,而是后人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對歷史事件的套用。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尚未誕生之前,新聞業界、學界及主管部門在概念使用上并非固定不變。在“黨報理論”成熟之前,中國共產黨教育新聞工作者的方式,除了基本業務之外,會采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報刊思潮進行思想教育。如,早在1929年9月1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就刊載題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戰線——列寧論黨的組織》一文,文章第一節“黨報是一個集體的組織者”集中闡釋了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提出的黨報思想。應該說,經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闡釋,此時的“無產階級新聞學”已基本成熟,中國共產黨新聞教育此時更多的是采用“無產階級新聞學”思想,其特點是強調與資產階級新聞學的對立性。1942年延安整風后,“黨報理論”形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中國化成熟的標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全國性的意識形態,與此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概念逐漸開始使用。1956年新聞改革后,新中國迎來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高峰。1957年,宮策在《新聞與實踐》一文中提出,“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解釋新聞學,這是一個重大的任務”②。隨后,“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概念首次被明確提出。李龍牧在《加強新聞學的理論建設》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不能是、也從來不是從資產階級新聞學中發展出來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源泉“來自實踐”“是在豐富的新聞工作實踐中”。③隨著傳播學的引入及其影響擴大,1982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傳播學討論會提出,“對西方傳播學我們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簡單否定,也不要簡單肯定。”發展新聞學與傳播學上,應該“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結合中國實際,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點的新聞學或傳播學”④。隨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開始得到關注。
可見,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出現前,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通過各種運動,開展對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無產階級新聞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社會主義新聞學等概念曾都發揮了理論指導作用。
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的使用,使得針對新聞工作者隊伍的教育活動有了統一稱謂,并促使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深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在此之前,盡管有相關的教育,但一般根據教育活動來命名,或明確是“馬列主義”教育運動,或關注新聞工作中出現的某些具體問題。如,延安整風時,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明確指出整風運動的“根本目的是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一次馬列主義的教育運動”;而“反克里空運動”,雖沒有明確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但其本質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毫無疑問,不管使用何種概念,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這些針對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教育運動都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但是,本文研究更關注的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及在此背景下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活動。
考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歷史脈絡可以發現,這一概念的出現與政治是密切相關的。20世紀80年代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而新聞媒體在這股思潮及風波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繼風波后新聞工作座談會提出“以正面宣傳為主”的要求之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逐漸進入業界、學界及主管部門的視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的使用,正是為了強化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意識,鞏固意識形態在新聞工作中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的提出是針對“資產階級新聞觀”而言的,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80年代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引起了新聞學術界的關注。林楓曾撰文提出,“對于現行的新聞理論應取分析態度,不宜一棍否定”“新聞觀念要更新,但是不宜提新聞觀念的全面更新、全方位更新”“新聞要改革,喉苦的性質要堅持”“新聞工具的輿論監督作用應當加強,但是不宜強調到不適當的地步”⑤。數年之后,林楓又指出,他的這些文章聯系新聞改革的實際,初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和黨對新聞工作的原則、方針,批判了僵化思想,著重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資產階級新聞觀。⑥吳冷西更是在90年代初明確指出,“在新聞領域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斗爭,幾起幾落,特別是經歷1989年的激烈交鋒之后,更加豐富和發展了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人和從事新聞工作的卓越代表人物,以他們的實踐和論述,都為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的原理、原則、方針、政策、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都是同西方資產階級新聞理論、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新聞思想根本對立的”⑦。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得到了反復的強調,有一批文章都在強調。吳雙煥強調,“黨性原則是新聞工作的支柱”⑧;林楓認為,“黨性原則仍有普遍意義,不同報刊可有不同要求”⑨;傅克家則認為,“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靈魂”⑩;吳聞章認為,“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根本規律”;李光照認為,“黨性原則是無產階級新聞學的基石”;薛良材避開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爭論,提出“堅持黨性與生動性的統一”;汪文風更是指出,要“用黨性原則指導新聞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政治色彩在90年代得到了強化。1995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指出:“根據當前干部隊伍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在對干部進行教育當中,要強調講學習,講政治,講正義。”在1996年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再次提到了“八九風波”,認為這次風波中,輿論導向上發生嚴重失誤,提出“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新聞的意識形態屬性得到了強化,新聞工作者政治素質、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政治責任感成為新聞工作者素質的一項重要要求。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成為新聞工作的指導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
有鑒于此,林楓首次明確公開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林楓指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理論基礎,是我國新聞工作的指導思想。”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理論、毛澤東新聞思想、鄧小平的新聞論述、江澤民的新聞論述,以及黨和國家的有關決定、法規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黨性原則”。這一觀點即使到現在,依然被普遍使用。
20世紀末,中國迎來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一個小高峰。這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源于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事件發生后,向來披著“新聞自由”外衣的西方媒體暴露了其新聞自由的虛偽性。對此,《新聞通訊》雜志專門以特稿的形式推出了一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文章,“旨在深刻透視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真面目,在新聞界廣泛地進行一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再教育”,并強調“要理直氣壯地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宣傳,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剖析西方‘新聞自由’的本質,深刻揭露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虛偽性”,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特點是,鮮明的黨性原則”。丁柏銓等人撰文指出西方新聞界新聞自由的虛偽性,并指出,反觀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它關于新聞自由、報刊客觀性、真實性、黨性及傾向性的闡述,既讓人們重新正確分析西方新聞觀,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新聞規律,辦好新聞,為無產階級事業服務”。由此可見,這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小高峰,主要是批判西方新聞理論中的一些虛偽元素。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在中國的出現及其運用,一方面是鑒于加強國內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新聞工作者要講政治,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是鑒于對西方新聞理論的批判。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初步界定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范疇和研究目標。
盡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教育與研究由來已久,但明確使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這一概念卻是世紀之交之事。首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這一概念的,是作為報業改革先鋒的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在1999年下半年進行的“三講”教育中,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社委會把如何堅持政治家辦報,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剖析和整改的重點之一。社委會深深感到,主報《南方日報》一向輿論導向把握得好,但有時也會發生一些問題;有的子報在輿論導向上不時出現“跑調”“走火”現象,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而“輿論導向之所以反復出現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有些采編人員沒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此,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旨在“通過學習討論,使大家分清是非界線,從根本上提高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樹立堅定的黨性意識、導向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排除各種干擾,旗幟鮮明地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大力推進報紙改革”。此后,另一個傳媒發達地區上海市集中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2000年11月,上海市委宣傳部日前發出通知,全市新聞從業人員要集中一段時間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報道稱:“通過學習幫助新聞采編一線人員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加深理解黨的新聞工作方針政策,提高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執行黨的新聞紀律、改進工作增強實效的自覺性,進一步確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概念由媒體自身提出和發起。這既是鑒于開展“三項”教育的政治要求,也是新聞改革帶來的新聞工作實際問題的實際要求。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使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概念,是否受到此前《新聞通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專題研究的影響無從得知,但新聞媒體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并未從學術上予以探討,而只是單純的教育活動需要。據時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范以錦介紹,集團提出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出于當時集團下屬各報出現問題的需要,考慮“用什么觀念”去指導新聞工作,又因為中國新聞工作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于是采用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概念。
這兩次活動不僅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帶進了新聞業界,也促使這一概念進入主管部門的視線。2001年2月27日,中國記協在北京舉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活動座談會”。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王晨在會上指出,“全國新聞界要進一步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活動,要把這一活動作為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根本措施,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這一活動把由媒體和地方宣傳部率先公開使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概念推向了全國新聞界。
此后,《中華新聞報》《中國記者》《新聞戰線》等報刊陸續發表相關文章,闡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本內涵,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和研究。林楓在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新聞論述作綜合分析后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有18個要點。鄭保衛給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出了定義,他認為:“所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它涉及諸如新聞本源、新聞本質及新聞傳播規律等許多根本性問題。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事業的工作性質、工作原則和工作規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有其科學內涵”,有“開放性、完整性、原則性、實踐性”的四大特點。馬勝榮從新聞界的角度進行了闡釋,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我們國家新聞事業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的變化之后新聞界所遇到的嚴峻挑戰的需要。”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核心是,“學好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基本觀點,明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性質,堅定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典論導向原則的立場,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
2003年10月28日,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通知》提出,要通過學習教育,“使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刻認識新聞輿論工作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特殊重要性,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工作,始終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把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堅持政治家辦報辦臺;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掌握主動權,把好關、把好度、把好導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環境。”
從2001年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活動,到“三項教育”再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加強新聞工作者隊伍建設。這一教育的出發點是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業務和管理工作,目的是從我國的國情和新聞工作的實際需要和新聞工作者的思想現狀出發的,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原理和基本方法用于解決我國新聞工作和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實際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強調,把眼光放到了整個新聞工作者隊伍的素質,這種素質不僅是此前對新聞工作者政治意識的強調,也開始關注對新聞業務的要求。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從提出到大力度推進,是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問題的倒逼,也是新聞事業市場化改革中新聞業務面臨各種問題的亟需。
在“三項教育”的推動下,為配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求,相繼涌現出了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材和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逐漸成為新聞院校和新聞從業者培訓的一門必修之課,而中宣部等新聞主管單位每年都會發布開展活動的意見。這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教育與研究。
自2013年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得到了全面加強。與以往在新聞工作者隊伍中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不同,這一次把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新聞院校。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并在上海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現場會,拉開了全國范圍內“部校共建”的序幕。通過部校共建,使宣傳部與新聞院校“發揮各自優勢、開展互利合作、實現效益最大化”。
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發展來看,它曾先后作為政治要求和隊伍建設的利器。這一變化與其所在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導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無疑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無論是哪一個行業的教育或實踐,都無一例外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但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如果僅僅作為政治性要求,在進入“教室”后難以實現“入腦”“入心”,進入新聞界也會降低實際效果。現實中,新聞院校的師生、新聞界的記者乃至宣傳部門的人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概念存在不少誤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新聞院校,首先需要破解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些誤讀,這些誤讀正在阻礙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深入。如一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奠基者和創立者已離開了我們,他們的一些新聞觀點大多都是針對當時政治斗爭和新聞工作實際需要提出,是否已經“時過境遷”?對此,鄭保衛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它經歷了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奠基,和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共產黨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展的長期過程,不斷充實完善,逐步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他認為,經典作家們揭示無產階級新聞工作的基本原理及內在規律,“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真理性和實踐性”,不應該把它看作是純粹“概念性”“理論性”的東西。在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教學中,有董小玉、秦紅雨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存在“過時論”的誤區,也存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和現實脫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條化導致枯燥乏味等問題。有的學生聽到課程名字就產生抵觸情緒,不能不說是誤讀造成的。
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誤讀,已引起了學者的關注。針對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誤讀,劉建明曾指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每個觀點構成彼此制約的縱深體系,單獨任何一個觀點脫離整個體系都會陷入謬誤。”進而,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構成嚴密的縱深體系,單獨堅持一個觀點而拋棄其他原理,就會喪失其真理性,在新聞工作實踐中遭受挫折”“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決不是強調和堅持一兩個觀點,而是堅持完整的理論體系,貫徹理論體系的經典性和實踐性。”而針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的學生的誤讀,董小玉、秦紅雨曾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和現實新聞實踐相結合”“馬克思新聞觀教育同社會整體觀教育相結合”等具體的建議,以此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實際效果。
僅僅消除誤讀還不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繼續深入發展,獲得理論的正當性及其業務的指導價值,還需改變其話語體系。這里所謂的話語體系使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角下的新聞理論話語。一方面,應當承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政治與意識形態屬性。甘惜分曾指出,“中外新聞事業發展史表明,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朝晴暮雨,昨是今非,莫不與階級、政黨、集團之間的分化離合相關聯,都只能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武器才能解釋其奧秘”“新聞學研究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必將一事無成”。可見,政治邏輯是馬克思主義觀研究背后的一個重要邏輯。劉衛東則認為,高校新聞教育工作者都是工作在一線的知識精英群體,從事對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詮釋、普及工作,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胡鈺則進一步指出,“建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都表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首先是政治任務。
另一方面,在政治和意識形態屬性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話語轉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繼續深化并取得發展,就要改變片面的政治話語,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職業規范話語。這一點顯然已經受到了關注。陳力丹認為,“遵循新聞從業基本準則”應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論基礎,在這點上,“中國的傳媒沒有任何可以‘特色’的理由,也不存在中國特色的與世界新聞業不同的行業理念。”事實上,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提出,到其成為一種學習活動,已逐漸顯露出其對新聞業務指導的理論價值。鄭保衛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于,使新聞從業者“增強政治意識和黨性觀念”“把握客觀報道原則的內涵”“正確開展新聞批評和輿論監督”“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防止道德滑坡和職業腐敗”。這種觀點其實已經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價值從片面的政治標準延伸到了業務標準。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集新聞工作紀律、新聞工作道德與新聞工作倫理于一體的理論體系,而非單一的政治要求。一方面,它強調黨性、人民性、輿論導向、正面宣傳,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具有強烈的政治敏感,有“政治家辦媒體”的意識;另一方面,它也講新聞真實、新聞自由、新聞法治、輿論監督,要求新聞工作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承擔起反應人民呼聲、監督政府和官員的責任。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種雙重屬性的概念。
注釋:
①樊炳武:《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聞知識》,2004年第4期。
②宮策:《新聞與實踐》,《新聞業務》,1957年第1期。
③李龍牧:《加強新聞學的理論建設》,《新聞業務》,1962年第4期。
④李啟:《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眾傳播學》,《中國記者》,1988年第6期。
⑤林楓:《新聞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上中下),《新聞與寫作》,分別刊載于1987年第5、6、7期。
⑥林楓:《繼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強陣地》,《新聞與寫作》,1994年第9期。
⑦林楓:《新聞改革理論探索》,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
⑧吳雙煥:《黨性原則是新聞工作的支柱》,《新聞界》,1989年第12期。
⑨林楓:《黨性原則仍有普遍意義 不同報刊可有不同要求》,《新聞與寫作》,1989年第8期。
⑩傅克家:《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靈魂》,《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0年第6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