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嬋 謝錫文
春節作為特殊的歲時節日,將擁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及其行為錨釘在特定的時空里,“回家過年”的民俗在全國范圍引發了由城返鄉的人口流動,使鄉村出身的知識青年在城鄉面貌的強烈對比中產生了巨大的情感張力,并激發了他們的集體敘事。這種由鄉村出身的知識青年為寫作主體、反映農村社會問題的文本被網友稱為“返鄉體”。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強大的傳播能力下,“返鄉體”成為寄托鄉村知識青年群體共同感覺結構的重要載體,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反響。
通過結構分析來把握敘事的主題與意義是敘事分析模式的重要貢獻。構建敘事分析模式旨在為重建敘事文本的深層結構意義提供方法上的指導,這種研究不再從某個具體故事出發,而是關注研究故事的結構特征,由此突出故事自身的抽象性質。提取經典敘事結構模式的價值在于以此為紐帶將一個時期、一個國家、一種文學運動乃至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文學運動中擁有的相同或相近的深層結構的作品聯系起來,從而進入情節類型的宏觀研究。①
社會語言學家拉波夫在對紐約市有關個人經歷的口頭敘事進行語言學分析時,總結出了有關個人經歷敘事的六項要素:摘要(abstract)、導向(orientation)、復雜的行動(complicating action)、評價(evaluation)、結局(result)和回應(coda)②。摘要是對故事的簡要概括。導向是敘述者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以及涉及人物的描述,為故事主題做鋪墊。復雜的行動依照一定的順序展開,是敘事結構的核心,講述故事的發生發展。評價指敘事者或者他人對故事中各種情況的看法,用以傳達敘述者的觀點,分為外部評價(external evaluation)、嵌入式評價(embedded evaluation)和評價行動(evaluation action)三種類型。結局包括故事的結局、人物的下場、目的是否實現等。回應用于回應主題,使讀者或聽眾對故事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并將其帶回現實。拉波夫的敘事分析模式成為后續研究者進行個人經驗敘事分析的經典范式,它所提供的模型揭示了敘事的具體結構并允許進行比較,同時還可用于檢視敘述者對所述事件的觀點。③
“返鄉體”作為典型的個人經驗敘事,適用于拉波夫敘事模型。故而本文以2015年2月17日起至2017年春節期間澎湃新聞發布的“返鄉體”文本為樣本,將其置于拉波夫模型下考察,結合時代背景及創作主體的文化背景,分析“返鄉體”中各項要素在整體敘事中的結構性功能,并進一步揭示敘事者的身份定位、敘事動機和意義建構。
1.摘要
位于敘事的開端,其功能在于對故事進行提綱掣領地概括?!胺掂l體”中摘要是其固定的結構要素。例如《趁著過年返鄉說媒》開篇一句“我在豫東農村長期生活,這里想說說這邊農村青年的相親”,直接概括敘事核心。
2.導向
導向要素通過提供事件相關的背景信息和人物信息,一方面增強了敘事的真實性,另一方面為復雜的行動建構故事場域,使讀者形成時空想象,甚至對有類似生活經歷的讀者進行記憶喚醒?!胺掂l體”為了更好地使讀者意識到農村社會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需將讀者帶入故事的環境,使其了解相關事件為何會在此時、此地發生,以及事件對主人公的意義。每一篇“返鄉體”都使用一定的篇幅對故事發生的背景進行了闡釋。例如《我們的家鄉靜悄悄》一文的導向部分對新農村示范點進行了細致的環境描寫,反映出村落中的安靜和蕭條,為后面講述有關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故事設置場域。此外,人物信息在“返鄉體”導向部分居于核心位置。正如巴特強調敘事與人物的相互依存性,離開人物所有的“行動”都無法被理解,④人物信息越詳細,其行動的意義越易被理解和呈現。
3.復雜的行動
復雜的行動被稱為敘事的“脊梁”。“返鄉體”中,復雜的行動是鄉村社會問題的集中體現和詳細描述,旨在還原事件原貌并為評價要素提供依據。復雜的行動通常遵循特定順序,“返鄉體”中最常見的是時間順序。在《趁著過年返鄉說媒》中,敘事者詳細還原了當今豫東農村的相親風俗,涉及“聯絡媒婆→看小孩→相院落→男女見面→‘送貼’(即送彩禮)→男方家庭籌備婚禮迎接新人”共六個步驟。每個步驟都包含了高昂的經濟成本,為敘事者對當代農村婚姻交易化現象的批判性評價提供依據。
4.評價
評價部分是除“復雜的行動”外最為重要的元素,貫穿整個故事,表明故事意義。在“返鄉體”中,敘事者通常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使復雜的行動與評價接連出現,這使得評價要素在“返鄉體”中所占比重極高。評論使敘事者“我”的聲音始終在場,可以直接闡發觀點、傳達情緒,發揮了解釋歸因、表達情感及深化敘事主題等作用。例如,在《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中,敘事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哥哥”一家的生活由盛轉衰的故事,通過外部評價點明敘事主題即社會的不良觸角嚴重影響了普通農家的命運,引發了留守兒童、養老困境、鄉村空心化等問題,起到解釋歸因的作用。在《鄉村的非正常死亡》中,敘事者使用嵌入式評價傳達了“我”對村民意外死亡的震驚和同情。在《尋找返鄉路》中,敘事者則使用了評價行為,在城市生活的“漂泊感”令“我”感到寂寞,只能借“跑步”“和自己說話”等行為排解。
5.結局
結局為復雜的行動的結果做總結,它與敘事者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息息相關,這一要素在“返鄉體”中必不可少。例如《一座“八線小城”的補習班江湖》講述了由于鄉村小學沒落、師資水平下滑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補習大軍,在“補習江湖”的秩序里體制內教師稱霸一方,非體制內教師艱難生存,故事結局為各方因素導致補習費用不斷增高,形成惡性循環。
6.功能模糊的回應
回應要素為敘事畫上一個休止符,將讀者拉回現實。然而這一要素在“返鄉體”中體現得并不明顯,其功能也常常與“評論”要素相混淆,體現了拉波夫模型的局限性。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給農村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既使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也使其在市場化浪潮中處于被動與被裹挾的地位,甚而成為社會問題集中呈現的“終端場域”,成為多方關注和敘述的對象。⑤“返鄉體”敘事者以農村出身的知識分子為主體,農村生活的真實體驗使他們具有類似的集體記憶與情感體驗。春節返鄉的契機使他們重回故地,時代浪潮沖擊下的農村現實問題打破了他們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強烈反差,首先帶來的是“情感的沖撞”,其次引發的是“理性的求索”,⑥農村凋敝的現狀與尋求解決路徑的急迫感激發了雙重的敘事動力。“返鄉體”中大量的生活細節與人物故事引發了廣泛的情感共鳴和對鄉村的憂思,其動機不僅僅是情感的宣泄,還有對當今鄉村意義的求索。
錢理群曾在《20世紀中國的五次鄉村運動》中指出:20世紀歷史上的五次“到農村去”運動有一條一脈相承的精神譜系,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探索價值、尋找意義、尋求真理的方式。⑦從這一點看來,現今農村知識青年以“返鄉體”為載體的集體敘事既可被看作是他們以自己的家鄉為田野所進行的一次農村社會問題調查的田野記錄,也可被看作是他們繼續延續上世紀“返鄉運動”意義探求的實踐行為,他們試圖在城鄉社會變遷和城鄉互動的背景下,通過“返鄉體”展現當今中國農村及農民在改革發展的大潮下從物質到精神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從而引發全社會對農村問題的關注及對城鄉關系的重新思索。
注釋:
①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頁。
②William Labov.LanguageintheInnerCity:StudiesintheBlackEnglishVernacular.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pp.363-365.
③Wendy Patterson.NarrativesofEvents:LabovianNarrativeAnalysisandItsLimitations. In Contributors Molly Andrews,Corinne Squire,Maria Tamboukou,and Wendy Patterson(ed.).DoingNarrativeResearch.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3.pp.27-46.
④[法]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載王泰來:《敘事美學》,重慶出版1987年版,第82頁。
⑤楊勝剛:《“返鄉體”底層視角下的農村敘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4期。
⑥⑦項靜:《村莊里的中國:城鄉二元化結構中的“返鄉”文學——以近年人文學者的非虛構寫作為例》,《南方文壇》,2016年第4期。
(作者張嬋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謝錫文系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